作为锂电池四大主材之一,负极材料在2021年受制于石墨化产能紧缺,一度出现供不应求。短期供需矛盾叠加对下游新能源市场的乐观预判,负极材料厂纷纷加入扩产大军。据不完全统计,行业规划产能超过600万吨,单从数字来看远超市场需求,但扩产落地进展仍需持续观察。
市场普遍认为,负极材料短期仍将呈现紧平衡状态,供需拐点或将延迟到来。供应的短板不在负极材料本身,而在于石墨化产能能否及时跟上,以及原材料涨价压力能否化解。目前负极环节尚未走出绝对龙头,在多足鼎立的竞争格局中,降本成为竞争关键,掌握石墨化及先进工艺的企业有望脱颖而出。
扩产潮迭起
锂电材料在需求拉动下迈上新量级,负极材料也不例外。2021年以来,业内厂商频频抛出扩产计划。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梳理发现,仅行业第一、第二梯队的8家公司,合计产能规划已经达到230万吨,几乎是2021年全球出货量的3倍。
若将更多厂商纳入进来,产能规模更为惊人。鑫椤资讯统计2024年负极材料产能规划超过600万吨;隆众资讯统计的数字约644万吨。
在需求侧,高工锂电预计2025年全球动力、储能等场景合计将产生1800GWh电池需求。按照1GWh电池需要0.12万吨负极材料估算,负极材料需求量为216万吨。这意味着上述产能规模已经远超2025年的需求量。
“单从各家企业规划的产能数字来看,确实有产能过剩风险,但如果从有效产能来看,是否会出现过剩还有待商榷。”湖南镕锂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双才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在有上下游资源、团队做支撑的情况下,企业的投资是相对理性的;而对于一些没有资源积累的盲目进入者,他们扩建的产能大概率是无效的,后续出现闲置的可能性也会比较大。
因此,负极材料产能更可能体现为结构性过剩。一位头部负极厂商人士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目前市场上能够生产中高端产品的只有第一梯队的贝特瑞、璞泰来和杉杉股份,而新进入者更多集中在低端产品。
对市场和政策的预期会促使厂商抛出超前规划。真锂研究首席分析师墨柯对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目前整个行业对市场前景预期较为乐观,为抢占市场份额,企业产能规划会适当超前,具体落地时则会视市场情况进行分期建设,“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王双才也表示,在项目报批过程中,由于目前各地能评指标卡得较紧,为了避免政策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企业在规划项目时,一般会考虑未来3-5年的布局,尽量把能评一次性拿下,省去后续的审批成本。
此外,统计数据也可能存在一定偏差。“负极材料涵盖多道工序,前端和后端工序有时不会在一个地方完成,市场在计算产能的时候可能会简单地将各地产能叠加,这在某种程度上会重复计算,无形中放大了产能规模。”王双才称。
就今年情况来看,负极材料供应仍将维持相对紧张的局面。上述头部负极厂商人士透露,下游客户反馈的需求量依然远超今年能够达到的产量。
“预计今年全球负极材料产量约120万吨,需求约105万吨,到2023年负极材料本身的产能不会有太大瓶颈,短板在于石墨化和原材料。”鑫椤资讯国内部总经理程玲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
成本抬升毛利承压
负极材料厂商正在享受旺盛需求带来的甜蜜,但石墨化缺口和原材料涨价的挑战不容忽视。成本压力已经在部分厂商的毛利率中有所体现,随着价格传导,压力将由上下游环节共同承担。
负极材料厂商当前普遍产能紧缺,的确存在扩产需求。王双才表示,去年以来,真正能够投产的负极厂产能利用率还是非常高的,平均在90%以上。有的负极厂在产能紧缺的情况下,还会以OEM的形式去外面找代工厂生产,以扩大供货量。这种情况在2017-2018年电动汽车受政策驱动大幅放量的时候也曾出现,主要由于负极材料端对行业需求的预判不足。
隆众资讯负极材料分析师梁淑婷表示,2021年负极材料出货量约为71.76万吨,行业整体产能为78.4万吨,据此测算,产能利用率达91.5%。而据公开资料,行业中个别上市公司如贝特瑞、翔丰华负极材料产能利用率甚至超出100%,分别为117.6%、111.63%;尚太科技2021年1-6月产能利用率也达到115.95%。
供不应求让负极厂商销路大开,但成本上涨的压力也同时袭来。在负极材料成本构成中,原材料针状焦、石油焦和石墨化加工占比达90%左右,去年下半年以来,前述原料及工序价格大幅上涨,尤其是在能耗双控背景下,石墨化产能释放受阻,负极材料陷入“等米下锅”的窘境。
“去年年中,针状焦的价格才6000元/吨左右,现在已经超1万元了;石油焦当时的价格还不足4000元/吨,现在直逼8000元/吨,接近翻番;石墨化委外加工费之前也才16000多元/吨,目前长协价格已经涨到25000元/吨,小规模散单报价甚至高达28000元/吨。”王双才表示,目前来看,成本上涨的压力可以传导一部分,但比例还是比较小,大概也就在30%-40%。
科达制造也在年报中表示,相对石墨化加工,人造石墨产品价格涨幅相对较小,成本上涨的压力向下游传导尚未充分。
在王双才看来,负极材料价格目前还是大厂在主导,一些自备石墨化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