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工程机械行业多项数据指标触底回升,龙头上市公司的股价却“跌跌不休”,这种背离究竟是行业虚假繁荣还是市场误判?带着这样的问题,证券时报·行业e线近期对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工机械等行业龙头上市公司进行实地调研,并与行业专家进行深度交流,力求从行业数据、生产现场、专家观点、投资逻辑等方面,向读者呈现全面、真实、准确的信息,供读者参考。
近期,国内工程机械行业各项数据向好,行业内上市公司的股价却走出了“塌方”之势。数据显示,去年至今,申万工程机械三级指数从1745.33高点暴跌至最低911.66点,最大跌幅接近腰斩。具体到个股,跌幅更加惨烈。
实际上,工程机械行业多项数据今年已经探底回升,但股价走势却依然与行业基本面背离而行。资金夺路而逃,是行业周期魔咒还是上市公司成长空间受限?带着这些疑问,证券时报记者近期实地调研了行业内三大龙头: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工机械,一探究竟。
证券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国家基建开工数据前两个月节节高升,行业经营基本面平稳向上,海外市场正在形成有效支撑,中远期逻辑电动化趋势也出现兑现曙光。虽然3月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并不改变业内对今年走势“偏乐观”的判断:疫情可能会阻滞进程,但全年“前低后高”趋势不变。
对于相关上市公司的股价走势,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工程机械作为国家制造业“重器”,也是中国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行业之一,“暂时未获得与其地位相匹配的估值”。数据显示,目前工程机械板块动态PE(市盈率)平均为17倍左右,上述3家龙头企业动态PE均在9倍以下。
忙碌的“18号厂房”
3月17日,证券时报记者来到三一重工位于长沙经开区的18号厂房。该工厂被誉为“全球最聪明的厂房”,是三一重工数字化制造的范本。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记者通过多道疫情防检程序才来到厂房门口,往里看去,就会发现这里的布局跟传统工厂迥异。
18号厂房是打通两个老厂房建设而成。长约1000米、宽约100米的厂房,各道工序南北向平行排列,除了部分装配工位,其余产线工人并不多。在工厂的柔性生产岛内,100多台机器人精准、有序地运行。
三一重工董秘办主任崔景魁向证券时报记者介绍,在数字化加持下,这个工厂实现了从一块钢板进来到一台整车出去的全流程自动化生产,下线一辆泵车只要45分钟。
厂房中间是46米长、26米高的智能大屏。崔景魁介绍,该数据管理平台不仅可以查看三一全国各地生产车间的运营管理数据,还可以查看车间内每一台机器的作业状态,并且能对售出设备使用中的作业率、利用率、维修及时率等情况了如指掌。
三一重工正是基于海量汇聚的设备数据发布了“挖掘机指数”,每个月都要将数据上报国家相关部门,成为政府部门制定宏观政策的依据之一,被称为“中国经济晴雨表”。
记者在智能屏上看到,入网设备总数为78.5万台,当日实时在线设备数量24.99万台。“相较于去年年底,现在车间已经忙碌起来。3月产能相对1月份大幅提升。”上述业内人士表示,但现在肯定不是生产最高峰状态,去年最高月产达到将近800台。
日夜运转的高机工业园
3月21日,记者冒雨赶赴中联重科望城工业园,这里主要生产工程机械的一个细分品类高空作业机械(以下简称高机)。
进入园区,记者发现职工正排着长队进行核酸检测。中联重科智能高空作业机械公司副总经理王建表示,虽然园区要求进行全员检测,但这里并不处于长沙新冠肺炎疫情的管控中心,“生产没有受到影响”。
记者跟随王建来到剪叉式高机车间,生产线上布满了焊接机器人、AGV(自动导引运输车),RGV(有轨制导车辆)、空中EMS输送线等设备,生产工序以自动智能为主。
王建透露,因为高机是近年销售增速最快的工程机械品种,海内外市场同时爆发,导致目前产能严重不足,“我们正在通过人员招聘和技改投入增加产能”。
王建介绍,目前这个车间采用一班制,正在进行一些调整,4月份产能将在现有基础上增长70%。产销两旺之下,王建表示,今年的目标产值要比去年翻一番。
记者看到,工厂的东北角堆满已经打包好的剪叉式高机,王建低头看了看包装上的标签说,这都是销往巴西的产品。目前,中联重科智能高机的海外订单已达4亿多元。
国内市场方面,王建说,华南、华东市场持续扩张,西北区域,尤其是新疆等地开年以来对高机需求大增,一季度订单量已经超过去年全年。
走到厂房门外,一辆辆等待产品装车的物流卡车,已经排到了园区门口。因为国内外市场需求大增,物流不得不日夜转运。王建说,这条生产线将很快迁往中联重科智慧产业城,同时新增两条产线,“这样,产能的问题就可解决了”。
基建拉动
全年“前低后高”
工程机械下游主要是基建、房地产、矿山等,需求占比分别为45%、20%、20%。从短期逻辑来看,工程机械受基建投资的影响最大。
三一重工董事长向文波预测,2022年也许将成为工程机械行业比较好的一年,“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