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国内经济增长表现不俗的宏观大背景下,作为国内银行业的“领头羊”,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的盈利能力迎来明显提升。
近日,中行、建行、农行、工行先后召开2021年业绩发布会。从四大行公布的年报数据看,营收、净利润等反映经营效益表现超预期,尤其是净利润增速均实现久违的双位数增长。同时,资产质量保持稳定,贷款投放等业务规模稳步增长。
先看一组盈利数据(按照中国会计准则):
工商银行: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9427.6亿元,同比增6.8%;归母净利润3483.4亿元,同比增10.3%。2021年末资产总额突破35万亿元。
建设银行: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8242.5亿元,同比增9.05%;归母净利润3025.1亿元,同比增11.6%。2021年末资产总额突破30万亿元。
农业银行: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7199.2亿元,同比增9.4%;归母净利润2411.8亿元,同比增11.7%。2021年末资产总额突破29万亿元。
中国银行: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6055.6亿元,同比增7.1%;归母净利润2165.6亿元,同比增12.3%。2021年末资产总额突破26万亿元。
在四家大行的业绩发布会上,大行管理层均对去年所取得经营业绩评价较高。工行称“交出一份成色十足的答卷”,农行总结是“比较优异的财务业绩”。不过,进入今年,当前经济面临三重压力,为助力经济稳增长,作为国内银行业的排头兵,四大国有银行将进一步加大信贷投放,尤其是对于一季度的贷款投放情况,多家大行“预告”会有明显的变化。
此外,对于当前市场关注的房地产金融风险、今年信贷投放计划,以及净息差收窄趋势等问题,都是四家大行发布会上重点回应的热点。
多家大行预计今年贷款增速10%左右
我国融资体系仍以银行信贷为代表的间接融资为主,信贷投放的规模和结构反映出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更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成效,四大行的信贷投放情况则更具代表性,在经济稳增长目标追求中往往还承担着信用扩张主力军的作用。
2021年,多家大行信贷投放增量创新高:
农行贷款余额比上年末增长2万亿元,新增贷款投放创历史新高;
工行境内人民币贷款新增2.12万亿元,同比多增2433亿元,增量创同期新高;
中行境内人民币贷款比年初新增1.38万亿元,增量创历史新高;
建行贷款比上年末新增2万亿元,增速12%。
进入2022年,面对经济“三重压力”,宏观政策多次提出要靠前发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货币信贷政策亦明确要主动应对,新增贷款要保持适度增长,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坚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四大行均表示今年要进一步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中行、农行均透露今年贷款增速预计在10%左右。
工行行长廖林称,今年,工行把支持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靠前发力、协同发力、精准发力”的总体思路,今年推动投融资在增量上适度增长。其中,在靠前发力方面,坚持上量上日均,按照同比多增的思路,安排全年投融资总量增加规模。
农行副行长张旭光透露,农行继续强化贷款投放,助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预计今年全年人民币贷款投放增量会高于去年的水平,增速高于10%。
中行副行长王志恒称,中行今年将对标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继续扩大新增贷款规模,预计境内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增幅不低于10%。
在今年信贷投放的结构方面,建行副行长纪志宏表示,建行将继续做好对普惠金融、科技创新、制造业、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领域的全方位的金融支持;精准做好国家重大项目的对接,做好两新一重领域的信贷投放,支持好适度超前开展的基础设施投资。
值得注意的是,从区域看,过去信贷增速较慢的地区今年有望加大信贷资源倾斜力度。建行表示,今年将适度加大对中西部、东北地区信贷投放支持的力度;工行也表示,要统筹重点战略区域与信贷增长缓慢的地区的信贷投放,对于一些省市投放比较慢的,我们重点来给予战略性的资源配置。
此外,中行还少有地披露了今年前两个月信贷投放规模和结构情况。王志恒表示,截至2022年2月末,中行境内人民币广义公司贷款余额达到74816亿元,比年初新增3689亿元,同比多增472亿元,较年初的增速为5.19%。分行业看,对公绿色贷款较年初增8.6%,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增11.6%,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6.9%。分区域看,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等地区新增贷款占比超过70%以上。
中行行长刘金表示,一季度马上要结束了,我们在保持新增贷款适度增长方面一直在积极努力,相信大家在一季报中会看到一个比较满意的结果。在助力经济稳步增长中,我们希望能实现自身资产负债和财务效益的稳步增长。
房地产不良“双升”,风险整体可控
房地产金融风险以及由此会对银行资产质量造成何种影响,是当前金融市场关注的一大热点。在今年的业绩发布会上,四大行均对房地产风险敞口做出了回应。
从四大行2021年房地产行业的风险暴露情况看,四大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均呈现余额和比率“双升”态势。
工行副行长张文武表示,2021年,工行房地产业贷款不良率出现了阶段性上升,主要是少数风险大户贷款劣变导致的。工行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