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铁锂装机量的增长直接拉动了上游碳酸锂的需求。
新能源造车新势力两位创始人对碳酸锂价格上涨联手“发难”。
“我们对上游各环节做了深入研究,认为当前碳酸锂涨价的投机性因素更多,供应和需求之间并没有那么大差距……”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在四季度及全年财报会上表示。
3月26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上,理想汽车CEO李想则表示,碳酸锂的成本可能就3-5万元,不应该那么贵,这是暴利,但是就拿石油来讲,石油的价格不是按照成本走的,“碳酸锂会跟石油一样,不再按成本计算。”
从每吨4万元涨到52万元的碳酸锂,首当其冲。
大宗商品价格形成机制是复杂的,核心并起到长期价格“锚定”作用的是供需关系,次要因素则包括成本支撑与市场预期。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复盘碳酸锂2020年下半年以来上涨走势发现,仅以2021年为例,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量367.7万辆,比上年增长152.5%,同期国内碳酸锂产量23.04万吨,同比增长32.97%。
锂价复盘:价格加速上涨均为紧缺拉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观察发现,锂价上涨要追溯到一年前,彼时电池级碳酸锂价格是7.8万元/吨,为本轮价格高歌猛进的起点。
早在2021年3月5日,21世纪资本研究院就已明确指出,“结合中长期行业供需、产品价格运行、生产成本等因素判断,锂价拐点来临已经十分明确。”
此后,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2020年全年渗透率为5.8%,到2021年12月已增至22%以上。
同时,在2021年新能源车行业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反超三元电池,增速明显高于三元电池。
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累计154.5GWh,同比增长142.8%。其中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累计79.8GWh,占总装机量51.7%,同比增长227.4%。
而就锂盐来源来看,磷酸铁锂对应的磷酸铁与碳酸锂,三元电池对应的则是氢氧化锂。
就市场价格表现来看,受到需求端增长速度差异影响,价值更高的氢氧化锂,其去年至今市场价反比碳酸锂要低,这说明了供需关系对产品价格影响之巨大。
“每吨磷酸铁锂,需要消耗0.96吨磷酸铁与0.25吨碳酸锂。”百川盈孚锂盐行业分析师介绍称。
换言之,磷酸铁锂装机量的增长直接拉动了上游碳酸锂的需求。
反观碳酸锂供应。2021年,国内产能利用率虽然有所提升,但是按照不同机构的统计口径来看,产量增速要远远落后于上述磷酸铁锂装机量的增速。
工信部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碳酸锂产量为24万吨,同比增长40.4%。百川盈孚跟踪的数据为,2021年全国碳酸锂产量为23.04万吨,同比增长32.97%。
不论采用哪种统计口径,都可以看出碳酸锂供给增量,与上述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速之间存在巨大差距。
供需缺口部分,通过部分进口予以补齐。
对比碳酸锂进口数据可以看出,2021年8月、10月和2022年1月,国内碳酸锂单月进口量超过1万吨,为历史同期峰值。
进口量越高,意味着国内碳酸锂供应越紧张,价格上涨也会更激烈。
实际市场表现也是如此。2021年8月,碳酸锂价格结束横盘,国内电碳价格从9万元/吨上涨至10月份的将近20万元/吨;2022年1月,电碳再次从30万元附近一路上涨至今的超过50万元。
就国内供给端情况来看,在碳酸锂加速上涨期间,却是国内盐湖因天气原因产量季节性下降阶段,供求失衡矛盾因此而加剧。
复盘之下,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上游原料供给、下游需求增长存在矛盾,同时在国内产能利用下降、进口量增加时,碳酸锂价格也会出现加速上涨。
成本支撑,与“市场化成交”的匮乏
供需关系决定了大宗商品运行趋势,而成本支撑、市场交投和心理预期等因素同样不可忽视。
而“碳酸锂的成本可能就3-5万元”之说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成本3-5万元只适用于国内盐湖生产企业。
这类企业天生具备成本优势,但在国内其产能占比却相对有限,盐湖股份加上新增的2万吨产能,国内只能排到第4位。
国内碳酸锂产能三甲,分别为赣锋锂业(4.3万吨)、非上市公司江西南氏锂电(4万吨)、天齐锂业(3.5万吨)。
而就原料构成来看,“锂业双雄”去年主要原料来源为澳洲矿山,南氏锂电原料则来自江西锂云母矿山。
所以,在衡量行业成本时,以最低标准的盐湖生产成本并不合理。
而就进口锂精矿来看,碳酸锂、氢氧化锂的成本端抬升也十分明显。
“锂盐价格的上涨带动上游锂精矿价格持续上涨,锂精矿价格由年初的405美元/吨涨至年末的2560美元/吨,最新销售价格已突破2800美元/吨。”盛新锂能3月28日晚发布的年报指出。
锂精矿价格的上涨,对锂盐产品售价构成了显著支撑。
按照汇率,以及“1吨碳酸锂需消耗8-9吨锂精矿”的比例计算,仅此一项成本便达到16万元,加上纯碱、硫酸等辅料和燃料价格,单吨生产成本超过20万元。
需要指出的是,国内除了极少数锂盐企业可以实现锂精矿100%自给,绝大多数企业高度依赖澳洲锂精矿进口,比如盛新锂能便向记者反馈称,“公司原料自给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