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是金融机构云集的浦东进入封控管理的第二天,也是上海金融人齐心守“沪”的又一天。
位于浦东金桥的国华人寿数据中心依旧24小时运转,确保公司“心脏”系统正常“跳动”。只是以往十人左右的运维保障团队,现在“缩减”为3人。
“住单位肯定是男生方便,我可以!”“仗着”单身没有后顾之忧,“95后”朱珺宇在上海农商银行业务处理中心已连续值守9天。工作负荷量再大,他也没有停过债券报价。
同行者越少,意味着责任越重。他们不但能认清肩上的重责,更能深刻理解前赴后继的意义。他们的工作看似琐碎或渺小,但却都用自己的行动撑起了整个战线。
艰难方显勇毅,笃行更显担当。在过去这48小时里,上海的每个金融人,都在用自己的力量默默守“沪”;每个金融人,都在力争让金融服务的“脉搏”跳跃不息。
他们有个共同名字叫“火种部队”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上海集聚了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信托、期货等各类金融机构,浦东陆家嘴金融城更是金融机构的重要汇集地。面对区域因疫情进入封控的考验,金融机构能否确保金融服务的“血脉”如常畅通?
当股市、债券交易平稳运行,保险理赔款如期到账,答案已不言自明。
在确保服务不掉线、业务不停摆的金融力量中,朱珺宇就是其中一束微光。他已经在上海农商银行位于浦东张江地区的业务处理中心值守了9天。
9天前,他主动请缨。“我单身嘛,没什么特别的后顾之忧。而且,家里人也很支持,妈妈也在社区做志愿者。”朱珺宇回答得看似轻描淡写。
在上海新一轮核酸筛查工作统一部署要求发布的第一时间,一些像朱珺宇一样的行里员工都自发住到公司,主动留守,只为保证业务连续性。
他们在行里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叫“火种部队”——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有了他们,业务开展节奏如常。“尽管张江这边的条件、设施不比总行那么完善,但是大家还是尽力去保障所有业务的保密性和合规性。即使是工作负荷最大的时候,也没有停过债券报价,没有停发过一期对客产品。”朱珺宇说。
一江之隔的浦西,即使尚未在封控期,金融人也照样忙碌着。
浙商银行上海分行运营管理部的周敏伟,刚刚在办公室的躺椅上度过了值守的第二夜。
“我们浦东的网点关闭了。为了保障业务和服务的连续性,浦西这边的网点更加需要人员值守。”周敏伟在电话里告诉记者,上海分批封控通告发布后,该行对于浦西、浦东的人员安排进行了统筹考虑,并迅速落实应急预案。
运营管理部是所有银行交易、账务处理的中枢大脑,对于业务连续性的要求极高。
“虽然目前银行电子化程度很高,但是仍需要人员处理。为避免支付清算、存储等业务出现中断,又考虑到一些不确定性,避免操作人员因居家被封影响到正常业务,所以我选择住在行里。”周敏伟说。
他告诉记者,目前,在行里工作人员中,浦东岗位的人居家办公、浦西岗位的人值守。而在浦西值守的同事中,运营人员一共有30余人。
“爸爸,你真棒!”
“爸爸,你和志愿者一样,太棒啦!”女儿的鼓励是国华人寿信息技术部系统保障室负责人窦怡铭在公司值守的动力。
“作为公司的老员工,当然要带头冲在最前头,给年轻人做一个榜样。”窦怡铭已经在国华人寿工作12年,与他一起值守在公司浦东金桥数据中心的还有另外2名员工,也都是国华人寿的“老兵”。
“保险是服务行业,在疫情之下,我们大家更要一起努力,确保生产系统不出问题,为客户提供安全有保障的服务。”在窦怡铭心中,服务好客户是首要工作。
刚接到通知要值守公司的时候,窦怡铭急急忙忙准备了点生活用品。“刚开始的时候,家里很担心。后来知道我们不出办公地点,而且生活物资都很充足,也就放心了。”他说,公司提供了睡袋、水果等物资,基本生活都有保障。
作为IT部门的一员,窦怡铭的工作就是维护公司IT系统,检查和监控机房基础环境、硬件网络设备,确保公司的“心脏”系统正常跳动。“疫情防控期间,大家都是居家办公,这时候IT系统的负荷会比较大。在其他两位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工作忙中有序,一切如常。”
不仅仅是IT保障人员,驻守在一线的还有后台客服人员。“收到公司通知后,我毫不犹豫就报名了。”两天前,上海人寿公司客户服务部施莉莉前往公司后援中心的电话中心和作业中心实施24小时加岗值班。
临出发前,施莉莉把还在读一年级的孩子交给了老人照顾。“我每天都会在休息时间通过视频、电话远程指导孩子上网课、写作业。孩子很懂事,遇到委屈也不跟我说,一直默默支持我的工作。希望疫情能早日结束,回去陪陪孩子。”
“市场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
“尽管受到疫情扰动,但我们的基金运作也要争取像此时窗外安静的夜景一样平稳。”凌晨时分,浦银安盛基金经理褚艳辉随手拍下了办公室外的景色。他说,无论何时,基金经理都有守护基金净值和持有人利益的责任。
对于不少基金人而言,这个“不一样”的周一,似乎又和其他工作日没什么不一样。正如嘉合基金总经理金川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