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就综合施策稳定市场预期、保持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作出一系列工作部署。这是在3月16日国务院金融委专题会议提出“保持资本市场平稳运行”后,更高层面释放的强烈信号。
共同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已成为各方共识。总规模超过20万亿元的私募基金行业,亟须用高质量发展来做好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大文章。
近年来,私募基金行业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信息较不透明等特性,让部分“伪私募”夹杂其中,给行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侵害投资者权益,危害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监管层对此高度重视,要求稳步推进私募基金风险分类整治,对“伪私募”等风险深入开展整治,加强分工协作,消除监管真空。
深圳是国内私募重镇,截至2月底,深圳地区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达到4299家,其中不乏规模超百亿元的知名私募,管理基金数量超过2万只,管理的基金总规模达到2.37万亿元。
重拳零容忍打击“伪私募”等乱象,推动私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深圳如何先行先试?近期,上海证券报记者进行了深入走访。
正本清源:告别野蛮生长
深圳私募机构在深圳这片开放创新的沃土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快速发展背后,对照全国私募基金行业看,深圳私募基金行业也存在共性问题。比如,部分机构偏离了应有的定位,以私募之名变相公开募集,突破投资者人数限制;部分私募机构不履行登记备案义务,发行大量未备案产品;部分机构诱导投资者拼单、凑单,规避合格投资者要求;部分私募机构通过签署回购协议、出具担保函等方式承诺保本保收益,以高息利诱投资者;部分机构无视基金财产独立性要求,随意设立资金池、自融自用,沦为集团公司的提款机;部分机构“备少募多”,以少量备案产品为增信,通过设立大量未备案有限合伙企业违规募集资金;部分机构借私募之名,行借贷之实,变相吸储、放贷,将私募基金异化为资金中介;部分机构甚至出现侵占、挪用基金财产、非法集资等问题,严重侵害投资者的利益……
这些“伪私募”“乱私募”“类私募”不仅侵吞了居民财富,也损害了投资者对私募基金行业的信心,给合规运营的私募机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为防止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局面,深圳证监局对“伪私募”“乱私募”“类私募”等乱象坚持零容忍、动真格、出重拳,坚决打击出清,及时打早打小,恢复市场秩序,重塑行业良好生态。
以深圳前海某私募公司为例,该公司通过设立20多个有限合伙企业向多名投资金额低于100万元的非合格投资者公开募集资金,通过签订预约受让协议书的方式向投资者承诺本金不受损失或承诺最低收益,将数亿元私募基金财产挪用至关联公司。
经全面核查、多方取证,深圳证监局在2018年12月17日对该公司及相关责任人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于2019年12月26日对该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徐某、康某、王某给予警告并处以罚款;并将相关违法犯罪线索通报公安部门;后于2021年7月15日对该公司相关责任人徐某、康某采取了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措施。目前,深圳市人民检察院已经对犯罪嫌疑人徐某、康某等人以集资诈骗罪提起公诉,法院已作出一审判决。
监管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私募种种不规范问题,使得提升深圳私募基金行业的合规风控水平显得格外重要。
“这些年做好投资的同时,合规是我们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建立了备案产品、发行销售、投资管理、客户服务、投资者教育的完整链条,合规化经营深深地印刻在公司文化里。”一家私募机构从业人员谈到。
推动深圳私募合规进化的动力是什么?答案是监管的力量。
深圳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自查自纠工作。2020年6月开始,深圳证监局向辖区4400余家私募机构下发自查自纠通知,督促各私募机构对照监管底线全面自查。而后,深圳证监局结合系统风险监测结果、日常监管核查、投诉举报及风险线索等数据,对机构自查自纠结果予以核验,最终形成红色机构、黄色机构、绿色机构三类机构。
经过深圳证监局持续打击出清“红色”机构,督促“黄色”机构整改转绿,引导“绿色”机构持续合规,深圳私募基金行业实现质的飞跃。深圳证监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深圳共有44家“红色”机构被采取措施公开通报;“黄色”机构数量呈持续下降趋势,900余家“黄色”机构转“绿色”机构;“绿色”机构达到3449家,占比达八成以上
身处中国科技之都,深圳证监局协同深圳市前海管理局,先行先试,首创私募基金监管系统。据悉,该系统通过构建风险监测指标体系、提升风险监测效能、制定创新私募监管模式,实现私募监管全景化、精细化,推动风险防控实时化、智能化。
据深圳证监局私募监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系统集合多源数据资源,提炼了逾期风险、失联风险、体外游离等14个风险主题,对“伪私募”的风险识别率高达80%。该系统能够充分发挥技术手段在处理批量性、重复性工作上的替代作用,可一键生成4000余家私募机构非现场检查报告,实现科技与监管业务的高效融合。
更为重要的是,在私募基金行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