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有上市公司的超募资金用途来看,现金管理、永久补充流动资金、偿还银行贷款、投建新项目和用作公司股权收购是主流。
自2021年9月询价新规实施以来,A股市场超募情况越来越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整理Wind数据发现,截至3月29日,注册制下存在超募资金的企业达到317家,超募总金额为2080亿元。
随着IPO超募现象愈发平常,关于超募资金的使用却成为部分投资者的一道“心结”。
记者统计了2019年存在超募资金的51家科创板上市公司,三年过去了,已足额使用超募资金的企业仅15家,占比不到三成;5家企业超募资金全部闲置,用于银行理财;已经使用超募资金的上市公司中,大多数都将资金用于“永久补充流动资金”(36家)或“偿还银行贷款”(2家)。
“大部分超募资金暂时没有找到合适的投资路径,躺在银行通过理财产品吃利息,是对市场资源的一种浪费。”上海一名私募机构人士受访指出。
不过,基于监管层对于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和使用的严格限制,也有市场人士认为,不应对上市公司超募资金的使用进行过多干涉。
“钱进了企业,是企业发股票换来的,属于企业的财产,如何使用应当由企业自己决定,外界的干涉未必会有好效果,强制使用更不可取。”资深投行人士、前保荐代表人王骥跃对记者说道。
从科创板、创业板,到新三板精选层改革和北交所成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成绩斐然。符合条件的各类企业都有了触达资本市场的渠道,然而硬币都有两面,一方面是符合资本市场上市条件的企业融资路径日益顺达,而另一面则是,数千亿元超募资金怎样使用才是资源的最佳配置?
超募资金最终“归宿”:补流居多
从现有上市公司的超募资金用途来看,现金管理、永久补充流动资金、偿还银行贷款、投建新项目和用作公司股权收购是主流。
整体来看,超募资金闲置比例较高,前述51家科创板公司中,有23家企业三年时间里使用的超募资金不足60%,大部分闲置的超募资金被用于购买理财产品,如中微公司超募4.46亿元,使用6.53亿元闲置募集资金用于现金管理;超募48.48亿元的禾迈股份使用最高不超过45亿元(含本数)的暂时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
超募资金用于具体项目投资的企业合计26家,但项目投资金额能覆盖超募资金的企业也仅6家,如安恒信息2020年8月,将近2亿元的(含利息)超募资金全部用于安全运营能力中心建设项目、博瑞医药8000万元超募资金全部用于公司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海外高端制剂药品生产项目;嘉元科技5.4亿元超额募资用于建设年产1.5万吨高性能铜箔项目等。
大部分能在3年内使用完超募资金的企业,都会在项目投资之外搭配“永久补流”或“偿还银行贷款”等项目。如安集科技,在2021年4月先使用1.3亿元超募资金用于扩大升级研发中心项目,随后又将剩余4842.85万元用于永久补充流动资金。
更多的企业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投资渠道,为了缓解企业流动性不足的局面,并减轻银行还款压力,将超募资金均用于归还银行贷款或永久补充流动性资金,超过七成企业超募资金曾被用于永久补流或偿还银行贷款。
较典型的是如乐鑫科技连续三年(2019年8月、2020年8月和2021年8月)分别将3500万元超募资金(不超过总额的30%)用于永久补流;晶丰明源、航天宏图也在三年时间里分批将超募资金永久补流。
进入2022年以来,随着超募情况逐渐增多,企业使用超募资金永久补流或用于闲置资金理财的情况更为频繁,2022年1-2月上市并且存在超募情况的新股中,已有14家企业宣布将超募资金永久补流或偿还银行贷款。
“注册制下,证监会对IPO募投总额中补充流动资金不超过30%的限额已经放开了,随着超募现象增加,的确造成了部分发行人闲钱多、银行理财多、资金效率低的现象,但站在监管层角度,为平衡监管压力,在注册制下适度放松募投管制或者让募投按真正的注册制来操作,是明智的。”资深证券人士李稷文对记者说道。
整体来看,现有的监管规则对于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使用确实给予了一定的自主空间,对于实际募集资金净额超过计划募集资金的部分——即超募资金,监管规定,超募资金可用于永久补充流动资金和归还银行借款,但每十二个月内累计金额不得超过超募资金总额的30%。
不过,为了防止上市公司“滥用”这一规则,监管层对于“超募资金用于永久补流”的情况也出台了配套的风险管控措施。
沪深北交所规定,发行人超募资金用于永久补充流动资金后的一年时间内,不得进行高风险投资及为控股子公司以外的对象提供财务资助。
早前,创业板公司朗特智能,就因为违反补流后不进行高风险投资的承诺,被深交所出具监管函。
科创板企业聚辰股份在上市4个月后,也曾计划使用5600万元的超募资金永久补充流动资金,占超募资金总额的比例为29.84%。但2020年6月,聚辰股份却突然撤回了这一安排。
聚辰股份表示,根据公司最新的战略安排,公司目前正在考虑通过与私募基金合作投资的方式寻求股权投资的机会。为避免构成将超募资金变相用于进行高风险投资的情形,影响全体股东利益,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