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武汉东湖高新区宣布,光谷创投引导基金总规模扩容至100亿元,同时诚邀全球创投资本共做“光谷创投合伙人”。
东湖高新区大手笔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是各地高新区基金招商、资本招商的缩影。近年来,“基金招商”已成为各高新区招商引资的重要方式,通过产业基金、引导基金等直接或间接入股企业,以基金撬动资本,以资本导入产业,推动当地主导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各地高新区设立产业基金和引导基金的情况如何?有哪些差异化打法?基金推动当地产业发展的成效如何?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多家高新区相关负责人和相关专家,进行了深入探讨。
动辄数十亿元
高新区基金层出不穷
据介绍,光谷创投引导基金(二期)2022年首期规模20亿元,由光谷金控、武汉高科集团、湖北高投集团同时管理,即日启动子基金申报和遴选。引导基金总规模100亿元,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引导设立规模超500亿元的创投子基金,覆盖约5000家光谷科技型中小企业。
光谷金控基金业务负责人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光谷创投引导基金(二期)正在加速推进子基金落地,以开放式征集为原则,成熟一只、设立一只。目的一是做大规模,增强社会资本撬动效应,丰富区域创投生态;二是做优结构,整合资金配置结构效率,助力产业企业发展。
不仅如此,武汉市政府2月17日在发布的《促进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中还提到,支持东湖高新区设立10亿元光谷“合伙人”引导基金,支持东湖高新区设立未来产业基金等。
成都高新区也在发力基金招商。2月8日,成都高新区发布基金组建计划,今年将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天使母基金。同时,成都高新区还将安排出资不低于180亿元,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设立不低于600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
实际上,成都高新区产业基金的规划规模远不止600亿元。去年11月,成都高新区向全球发出邀请,未来5年将推出总计3000亿元的产业基金,为成都高新区企业量身定制从天使投资到上市融资的全生命周期投融资服务体系。
郑州高新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金阁也向记者透露,自2022年开始,郑州高新区新设母基金目标规模20亿元,5年内到位,预计带动社会资本60亿元,高新区政府投资基金累计规模达到100亿元,开启政府投资基金带动产业引育和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长沙高新区后续将进一步用好引导基金和天使母基金,服务园区产业发展。”长沙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主任龚石洋向记者表示,“软银中国等知名机构管理的4只产业子基金在筹,总规模近20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杠杆约7倍,返投比约2倍。”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仅2021年以来,还有苏州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合肥高新区、株洲高新区、福州高新区和长春净月高新区等多个高新区设立各类基金,以招投联动、投贷联动等多种方式,培育和吸引区域内主导产业集聚发展。
“基金招商”渐成高新区共识
“如今,园区产业基金面临的问题已经聚焦到资源的竞争和科技创新的竞争。”陈金阁认为,在科技金融活水的导流上,一是要拓宽“渠道”,吸引优质创投机构的注册与入驻;二是要加大“流量”,转变发展理念,加大对基金管理人的风险容忍度。
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的公开数据,河南省备案基金管理人数量在全国排名第18;河南省目前仅有2家独角兽,科创板上市公司4家,全国排名第13;境内上市公司99家,排名第12。这与河南GDP全国排名第5非常不相称,科技创新企业没有很好地在河南诞生、扎根。陈金阁表示,不仅备案基金的数量不足,园区产业基金在人才、资金,以及高新企业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短板。
利用基金聚集资源,助力创新型产业发展,推动园区高新产业集聚,已成为各地高新区的共识。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院长马文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地方政府肯定会想办法利用财政资金撬动更多社会资金,共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高新区要发展的多是‘卡脖子’产业,之前我国对这些产业的投资明显不足,目前都形成加大投资的共识,而采取引导基金等方式,方式更灵活,市场化程度更高。”马文杰向记者表示。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科技与标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凡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由于高新区是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集聚地,这些产业呈现出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等特点,迫切需要巨额资金投入,仅仅依靠政府投资难以实现。为此,高新区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能够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效应,增加创业投资资本的供给,特别是通过鼓励创业投资企业投资处于种子期、起步期等创业早期的企业,弥补一般创业投资企业主要投资于成长期、成熟期和重建企业不足的问题。”
在王凡看来,相比于传统财政补贴,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具有以下优点:一是精准,高新区通常聘请国内一流的基金管理团队,联通顶尖投资机构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这些基金能够准确判断初创企业发展面临的融资难点以及产业发展痛点,摒弃大水漫灌、实现有限财力的集中支持。二是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