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和元生物、均普智能将登陆科创板,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达401家,首发募集资金总额超5600亿元,总市值近5万亿元。科创板已成为专业投资者交易为主的市场。据统计,截至2021年12月份,科创板的专业投资者交易占比接近90%,较2019年12月份(专业投资者交易占比70%)实现大幅提升。
“整体来看,科创板公司具备高成长、研发投入占比高、科创成色足的特点,并且随着更多公司上市,科创板公司的丰富度将进一步提升。”开源证券总裁助理兼研究所所长孙金钜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设立两年多,科创板以多元化的上市条件、完善的再融资与并购重组服务体系、灵活的股权激励政策环境等,支持“硬科技”企业实现快速上市发展,注册制“试验田”效果卓著。
科技企业“借力”成长
去年九成公司实现盈利
从年报和业绩快报来看,去年科创板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据统计,401家科创板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8184.34亿元,同比增长36%;归母净利润合计936.82亿元,同比增长71%。其中,九成公司实现盈利,近七成公司归母净利润实现增长,55家公司净利润翻番,最大增幅为热景生物,增长超过18倍。
“无论是从营业收入还是净利来看,科创板公司均取得了高速增长,体现出了非常好的成长性。”孙金钜表示。
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截至3月21日,科创板公司中有29家企业“带U”,其中6家2021年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后归母净利润转正,有望“摘U”。
“这意味着科创板正助力科技企业加速发展,进入具备自身造血能力的良性发展循环之中。未盈利企业自身尚不具备造血能力,更多只能依靠外部融资发展。”孙金钜表示。
“未来,科创板公司‘摘U’将成为常态。”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魏凤春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经营业绩涉及对产业大势的判断以及内部管理、技术运用、激励惩罚等一系列措施,在传统金融体系中,未盈利企业很难获得融资,科创板为这些企业融资提供助力。另外,科创板公司上市后,将接受市场监督和检验,有助于企业更好履行社会责任,将商业利益和社会利益结合,公司实现更加健康发展。
此外,科创板公司2022年开局良好,多家公司前两个月增收增利,业绩表现超预期。例如中芯国际,今年前两个月实现营业收入12.23亿美元左右,同比增长59.1%;实现净利润3.09亿美元左右,同比增长94.9%。营收和净利润均呈现高速增长,且盈利增幅明显高于营收增幅。
据统计,截至3月21日,14家科创板公司陆续披露前两个月的经营数据,提前锁定一季度业绩喜报。此外,9家公司披露一季报业绩预告,8家预喜。
“硬科技”特色鲜明
示范效应初步形成
科创板开市两年多来,上市公司高度集中于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聚集和示范效应已初步形成。
据统计,上市的401家科创板公司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初步形成产业聚集效应,上市公司数量达到311家,占科创板上市公司总数的78%。118家公司入选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录、37家被评为制造业单项冠军,合计占科创板上市公司总数的35%(14家企业重合)。
集聚效应的形成对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推动创新规模化起到示范作用。如集成电路产业链,科创板已形成涵盖芯片设计、芯片制造、芯片封装测试和半导体设备与材料在内的全产业链格局,上市公司数量达到49家,占据A股同行业公司的半壁江山。其中,中微公司、沪硅产业等多家集成电路产业链公司在上市后启动了再融资,借助资本市场做优做强。
在疫情暴发及持续反复中,86家生物医药公司彰显硬科技底色,有力地支持了全球抗疫。此外,动力电池、光伏等新能源行业的硬科技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数量也逐年递增、融资规模稳步提升。
“近年来,我国科创板的科技含量持续上升,企业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快速攀升,研发人员占比和研发投入占比逐年上升,科技实力凸显。”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汪惠青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行业“小巨人”不断涌现,通过聚焦实业、做精主业,在行业内积极发挥“头雁效应”。
上市以后,科创板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1年三季报显示,科创板公司合计研发投入376.68亿元,同比增长40%,投入金额已接近2020年全年水平,研发投入强度平均达到13%,居A股各板块之首。
铁建重工于2021年6月份登陆科创板,公司业绩快报显示,2021年研发费用为6.78亿元,同比增长22.53%。报告期内,公司成功研制国产最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机“锦绣号”、国产首台6m割幅青贮机等27项“国之重器”。
“公司登陆科创板后,有力地促进了公司业务开拓,生产经营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研发投入持续增长。”铁建重工相关负责人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公司募资的运用将进一步延伸和拓展现有隧道掘进机、轨道交通设备和特种专业装备产品的性能和应用场景,不断推出迭代新产品,进一步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助力公司盈利能力的提升。
专业投资者持股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