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链强链多措并举承压而上显现韧性--代表委员和业界人士热议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时间:2022-03-10 00:00:00来自:经济参考报字号:T  T

“加强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供给保障”“实施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5日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举措,引发代表委员和业界人士热议。

代表委员和业界人士表示,去年下半年以来,尽管面临供给冲击等压力挑战,但产业链供应链依然表现出强大韧性。做大做强我国制造业,须练好内功、补齐短板,聚焦断点堵点,进一步打牢产业技术基础,提升产业技术创新力,支持更多中小企业成长为“单项冠军”和“配套专家”,激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承压而上关键环节“不掉链”

2022年伊始,一列满载奇瑞整装汽车的专列从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出境,驶向哈萨克斯坦。“我们提前对芯片产业链上下游、器件应用进行布局,因此有效对冲了芯片紧缺带来的影响。”全国人大代表、奇瑞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说,今年前两个月,奇瑞汽车出口同比增长48.2%。预计3月份基于芯片替代方案将发挥作用,乐观预判二季度以后情况会越来越好。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副秘书长叶盛基介绍,今年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同比分别增长1.3倍和1.4倍,汽车出口整体保持迅速增长势头。

汽车工业的稳定运行映射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回顾过去一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缺芯、缺柜、缺电、缺工等多重因素叠加,中国制造承压前行。

但压力没有“打乱”稳健发展的节奏。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聚焦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补短板、锻长板,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韧性。

在补齐短板弱项上,聚焦产业薄弱环节,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基础零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等一批标志性基础产品和技术在产业化方面逐步取得突破。

在锻造长板优势上,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提速,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新兴产业链,培育建设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

与此同时,“专精特新”企业加速成长,发展韧性和竞争力持续提升。目前,我国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62家,带动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万多家,成为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及关键领域“补短板”“填空白”的重要支撑。

当前,经济运行的内外部环境仍然复杂多变,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还面临不少挑战。“部分制造业企业仍面临关键零部件供给受限、上下游企业不同步等困境,破解这些难题,要在基础研发、人才培养、企业孵化等方面下功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室副主任杨光普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多措并举中国制造“骨骼”更强健

产业链供应链稳,工业经济才能稳。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加强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供给保障,实施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中国高端制造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朱明皓表示,政府工作报告针对实体经济运行面临的实际困难提出解决办法。产业链贯通,企业生产就会畅通,工业平稳运行也就更有保障。

立足长远,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程。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创新之源,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2年位居全球首位,目前进入到一个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档口。”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工业室主任付保宗表示,既要积极应对当前工业面临的下行压力,让工业保持合理增长速度,又要顺应工业发展趋势和演变规律,通过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和转换工业增长的新动能。

“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为我国制造业创新带来‘换道超车’的有利契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四院7416厂技能工人徐立平表示,提升制造业竞争力首先要加强原始创新能力,推动互联网、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应依靠原发性创新,超前布局一批前沿技术,进一步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抢占前沿制高点,构筑技术竞争新优势。

“通过启动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有效缓解了极端情况对企业造成的冲击。”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工信厅厅长杨贵平介绍,今年江西将开展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活动,发布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运用“揭榜挂帅”机制实施一批攻关专项。聚焦工业基础领域,统筹实施核心技术攻关、重点创新产业化升级、重大装备升级等工程,推动制造业基础再造。

业界人士指出,既要看到特定领域面临的短期压力,也要看到中国供应链表现出的强劲韧性。

“我国制造业的31个大类、工业的207个中类和666个小类都是齐全的,这在全世界是独有的,为我国工业经济和整个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说。

强链补链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业界人士认为,“实施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与“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相结合,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