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两会报道组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尚福林在两会期间接受了证券时报记者的专访,话题涉及经济、资本市场、绿色金融、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多个方面。
尚福林指出,当前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并没有变,支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有利因素和条件仍然不少,依然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留有足够的政策空间和充足的政策工具储备,要继续优化金融体系结构,加大对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金融支持,以金融创新更好服务科技创新,为资本市场引入更多合格投资者和中长期资金。需更加关注金融风险,增强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的预判,做好应对预案,提升风险管控能力。
支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有利因素和条件仍然不少
证券时报记者:去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但在发展中仍然面临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应从何处着手?
尚福林:2021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散发等多重考验,中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完成了全年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创新动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持续改善,绿色低碳转型步伐稳健,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这样的成绩实属来之不易。
与此同时,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国内经济恢复仍不稳固、不均衡,形势比预期更加复杂、推动经济稳定运行困难比预料的更多。国内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需求收缩主要表现在消费和投资增长势头减弱。供给冲击主要表现在供应链受阻,企业生产面临缺芯、缺电、缺柜、缺工等生产要素短缺等问题。两者相互叠加让一些市场主体对发展前景产生担忧,导致市场预期不稳。
经济社会平稳才能为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创造稳定的宏观环境,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才能为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创造良好预期。做好今年经济工作关键是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稳”,重点是稳住经济运行,稳住宏观经济大盘,确保增长、就业、物价不出现大的波动,金融不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风险。“进”,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成效。要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
稳增长关键要稳预期。新冠肺炎疫情在过去2年多时间里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而我国率先走向复苏,在应对风险挑战的实践中,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显示了中国的强大修复能力和旺盛生机活力,充分展现了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的特点。当前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并没有变,支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有利因素和条件仍然不少,依然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留有足够的政策空间和充足的政策工具储备。
首先,稳预期要先稳宏观环境。在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大背景下,宏观稳定是最稀缺的资源。多采取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措施,加大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在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同时,加强与产业、环保等政策间统筹协调。做好政策出台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评估,充分考虑政策衔接和叠加效应,让政策实施效果更加精准。
其次,稳预期关键是要稳市场主体预期。微观市场主体对宏观经济稳定具有基础性作用,关系民生、就业。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科技创新企业等重点群体的支持,畅通财政、金融政策直达机制,实施减税降费,降低企业负担。加大对制造业纾困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企业科技创新,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夯实微观基础。同时,继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保障公平竞争,提振市场信心。
最后,稳预期要依靠创新驱动。稳增长不能走依靠粗放式手段的老路,要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谋篇布局。长远看,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将进一步有机融合,有利于塑造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迭代革新,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势必将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提高直接融资比例
证券时报记者:金融和经济的关系相辅相成,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金融市场如何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尚福林:金融同实体经济共生共荣,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经济发展中的新动能,是金融的重要使命。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金融业满足实体经济合理有效的融资需求,加大实体经济信贷投放力度,服务制造业、新兴产业,完善科技领域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战略,为促进国民经济稳定恢复和良性循环发挥了积极作用。
当前,在疫情冲击下,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矛盾在供给侧,金融的主要矛盾也在供给侧。金融业应当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