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3月9日,A股市场震荡加剧,沪指一度跌破3200点,最大下跌超过4%,尾盘反弹收窄跌幅,但日K线收出收出五连阴,个股板块普跌,成交量放大至1.16万亿。本周以来,截至3月9日,上证指数大跌5.55%,深证成指下跌7.01%,创业板下跌6.62%。
点评:
1、内外部风险因素聚集,造成市场3月份以来出现持续回调。
3月以来,A股市场一直处于震荡回调态势,沪指连续跌破3400、3300等整数关口,其他指数也普遍表现低迷,特别是3月9日市场更是出现恐慌性抛压,沪指一度跌至3200点下方。而在市场持续下跌的同时,两市成交量持续放量,3月8日和3月9日两市成交额均超1.1万亿元,显示抛压释放较为明显,对短期市场冲击较大。个股板块普遍下挫,近三日社会服务、医药生物、家用电器、石油石化、交通运输等板块跌幅较大,仅建筑装饰和综合板块的跌幅小于3%。
市场出现回调,主要受到俄乌地缘政治事件、通胀预期、海外政策即将落地、机构调仓与资金面波动等内外部风险因素聚集所致,造成市场波动加剧。
(1)俄乌局势不明朗推升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加大通胀压力。俄乌冲突前景依然不明朗,后续仍将继续发酵,特别是近期美国总统正式签署了禁止美国从俄罗斯进口能源的行政令,对全球能源供给市场带来冲击。目前俄罗斯是全球石油、天然气的重要出口国,伴随着俄乌冲突持续以及制裁升级,对石油、天然气等大宗商品价格带来较大冲击,目前普遍出现大幅上涨态势,将加大全球通胀压力。近期,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一度站上130美元/桶,3月涨幅超30%,欧洲天然气期货更是破3000美元每千立方米创新高,此外像镍、铝、农产品也都纷纷上涨。考虑到俄乌冲突的不确定性以及后期切断俄罗斯SWIFT系统等因素影响,对后续大宗商品价格仍带来影响。
(2)美联储加息以及海外市场的动荡也是市场弱势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在3月中旬,美联储将举行3月议息会议,市场预期将加息25个基点。而在地缘政治的影响下,美国2月CPI同比涨幅大概率较今年1月进一步扩大。通胀提升的背景下,不排除美联储通过连续加息的方式抑制通胀。
作为全球股市的锚,美联储的基准利率上调,将会对股市释放较大的压力。在靴子落地之前,市场短期情绪趋向谨慎。另一方面,从外围市场走势来看,3月份也呈现出普遍下跌态势,截至3月8日,美国纳斯达克指数3月下跌6.95%,标普500下跌4.65%,法国cac40指数下跌10.46%,而香港恒生指数也是大幅下跌,外围市场的持续疲弱也对A股走势带来情绪扰动。
(3)基金发行低迷、北向资金连续大幅净流出,加剧短期资金压力。一方面受市场弱势影响,今年的基金发行遇冷,2022年1-2月全市场基金发行份额合计1072.7亿份,发行份额甚至低于2016年和2018年同期新发份额,创2015年以来的新低。基金发行低迷以及存量资金的赎回压力使得权益市场增量资金力度明显减弱。另一方面,北向资金近期也出现明显流出迹象。3月7日起,北向资金连续三天大幅净流出,其中,3月9日北向资金单日净流出109.35亿元,单日净卖出额创近期新高,而3月7日和3月8日的北向资金净流出均超80亿元。虽然相比于其上万亿的持仓市值来看,净卖出规模并不算太大,但其大幅净卖出背后,避险以及调整仓位和结构的意愿较为明显,加剧短期资金面压力。
(4)市场情绪以及杠杆资金压力释放。随着连续杀跌带来的恐慌情绪有所加剧,特别是3月9日盘中出现的急速调后急速反弹,加上两市量能的释放,显示出盘中情绪释放较为明显。此外,融资融券规模近期呈现出持续回落态势,随着市场波动加剧,场内杠杆资金也将面临抛压,不排除适度释放压力可能,对短期走势带来压制。
综合来看,此次市场的连续调整的主要原因还是海外地缘政治事件导致的通胀预期以及海外政策转向落地以及国内资金仓位调整等因素所致,是内外部、多风险因素聚集所致。
2、经济基础未变,短线抛压释放后,中长期布局或逐步开启短期市场波动加大,走势较为反复,不过目前还不构成系统性风险,特别是从国内经济基本面、资金面、汇率等因素来看,并没有出现明显恶化迹象,市场的回调属于短期多因素冲击下的情绪释放,随着两会政策预期明确,在稳增长背景下,市场仍有逐步企稳改善机会,中长期布局有望逐步开启。
(1)两会定调“稳增长”基调,国内基本面仍相对稳定。从近期公布的PMI数据来看,2月制造业PMI指数录得50.2%,环比1月上升了0.1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处于50%的荣枯线上,制造业景气度稳中回升,经济基本面总体平稳。另外,物价方面,我国2月PPI上涨8.8%,涨幅比1月回落0.3个百分点,近期地缘政治因素频发导致供需局面再度紧张,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行,PPI同比增速短期内或保持高位震荡,不过CPI目前仍维持平稳,同比上涨0.9%。大宗商品价格高企或加大企业生产经营压力,仍需政策支持。另外,2022年两会定调GDP增速目标为5.5%左右,基本符合市场预期,奠定了全年“稳增长”的工作思路,而这一增长目标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预计后续在投资、消费等内需方面或将持续发力,推动经济平稳运行,相关政策有望在两会后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