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冲突、加息预期等因素持续扰动全球股市,市场跌跌不休,各大基金公司的火速解读来了。
本周两个交易日,A、H市场再次双双调整。截至3月8日收盘,沪指两日下跌4.47%,跌落3300点,深成指跌5.96%,创业板指跌6.03%。在海外风险偏好显著降低的情况下,港股也连续大幅调整,恒生指数跌破21000点整数关口,两日合计下跌5.26%。
资金方面,北向资金连续两天净流出,合计净流出达到169.7亿元。板块方面,除了贵金属、半导体板块部分个股表现强势外,市场普遍下跌,新冠治疗、煤炭、医疗器械、教育等多板块跌幅居前。
众多扰动因素哪个才是主因?今年市场怎么走?还有没有投资机会?券商中国记者综合了华夏、博时、汇丰晋信、西部利得、永赢、同泰、国海富兰克林、恒生前海、安信、光大保德信等10家基金公司及旗下基金经理的最新观点,解盘近期市场。
地缘冲突引发通胀和货币收紧担忧
整体来看,基金公司普遍认为,近日市场调整的主要原因仍是地缘冲突,大宗商品价格暴涨进一步引发市场对全球通胀和流动性收紧的担忧,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
华夏基金认为,外因是指数大跌的主导因素。俄乌局势对市场的影响正在从风险偏好的冲击,逐步演绎到供应链的扰动和担忧,尤其是在发达市场通胀本已处于高位的背景下,短期的供应冲击造成商品价格加速上涨,引发滞涨担忧和货币收紧预期,这正是近期全球风险资产波动的重要原因。
类似地,博时基金也表示,A股下跌主要是受外因拖累,其中俄乌冲突以及美联储加息预期,是造成近期A股下跌的两大外部因素。当前A股市场的风险偏好较低,大宗商品涨价后,市场开始担心原材料成本上行、企业盈利存在下行的风险,因而A股今天继续震荡下行。
相较而言,港股受到的影响因素则更为复杂。汇丰晋信海外投资部总监、基金经理程彧表示,港股近期的持续调整,主要原因在于乌克兰地缘局势的持续发酵;另外,部分美股科技公司2021年业绩不达预期,也导致投资者对于港股同类公司有所担忧;而两会释放的政策信号也让投资者逐步调整对于互联网平台公司盈利修复的预期,这些因素共同叠加导致了包括港股在内的全球资本市场共同调整。
“通胀压力下,中国作为全球中游制造业大国,制造业企业的盈利将直接受损,因此引发了投资者对于港股上市公司盈利的担忧,也降低了投资者对于2022年港股盈利修复的预期。”程彧表示。
西部利得基金经理兼研究总监陈保国总结道,“2022年开年以来,我们经历了美国加息缩表的预期、疫情再次爆发的影响和俄乌冲突带来的大宗商品快速上涨的压力,多重因素压制下,市场短期出现持续调整,观望情绪浓重。目前来看,几个压制因素不是影响资本市场的本质原因,更多的影响了投资者的风险偏好。”
短期或仍将趋于弱市,利多因素正在积累
站在当下时点,俄乌局势仍未明朗,大宗商品暴涨引发的金融“负反馈”加剧了高通胀溢出风险,多家基金公司表示,短期市场或仍将趋于弱市,需要等待海外风险释放,而从中长期来看,利多因素正在积累,有基金经理预测今年A股可能将呈现“V”字形走势。
例如,永赢基金认为,市场仍处于磨底期,海外供应链风险可能不会很快解除,在通胀问题缓和前,市场风险偏好可能仍受制约。近期需要关注三大因素:1)美联储加快加息甚至缩表的节奏;2)国内货币宽松、财政提前发力的节奏;3)观察国内产业政策,包括新能源推动进展、地产融资政策、房地产税和消费税等。
光大保德信基金则认为,国内经济转型进入深水区,市场对“稳增长”政策对经济分子端预期的提振信任度不高,叠加低风险偏好,预计市场维持弱势。但考虑到外部冲突的节奏难以判断,中期逻辑重点关注国内中央及地方财政支出的力度和效果。
但对于上述市场担心的通胀问题,同泰基金表示,中国当前以及未来均处于产能过剩时代,上游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对CPI有影响,但影响有限,哪怕CPI到3%,相较于美国的7.5%都不是大的问题,通货膨胀不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核心问题;而俄乌问题虽然使得欧洲与美国关系更加紧密,但欧洲自身的巨大损失也使得欧洲资本可能逐步倾向于中国;同时,美国加息导致的美元回流可能会分流部分到中国。
港股方面,国海富兰克林基金QDII投资总监徐成认为,无论是美联储加息还是地缘政治局势持续紧张,这些问题对于中国经济并不是核心因素,影响港股市场的核心因素仍然是中国经济能否企稳回升,拉长时间看,海外投资者的关注点还是会回到宏观经济的边际变化、上市公司的业绩改善上来。
“无论是宏观经济还是企业业绩,去年四季度到今年一季度是比较明显的底部阶段,随着稳增长相关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持续发力,基本面好转是大概率事件。”徐成认为,目前港股市场的机会大于风险,上市公司的信心也较强,正在加速回购,根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11月-2022年2月港股回购的企业数量和绝对金额可能都是历史新高,上一轮回购的高点还是在2018年。
整体而言,恒生前海基金投资经理谢钧表示,目前A股与港股虽受到海外消息面、流动性以及投资者信心等不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