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生物学很重要的方法论是“加速进化”,拓展人类设计生命的边界。
物质是否必须通过植物、动物、化学等方式提取获得?2月22日,华熙生物董事长兼总经理赵燕和瑞士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张琼在北京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慧见》栏目的专访,探讨了生物技术、生命与健康、科技与美丽、企业家决策和企业变革等话题。
在生物专业出身的赵燕看来,合成生物是未来生物科技行业最重要的发展方向。北大生物学本科,分子生物学博士出身的张琼也说,如果人工智能是这个时代的底层变量,生物科技也能比肩而立。
生物学家经常说,生命有纳米尺度的精细,却有星球尺度的影响力。乔布斯也说过21世纪最大技术革新是生物学和工程学的结合——合成生物学。合成生物学很重要的方法论是“加速进化”,拓展人类设计生命的边界。传统生物学是在做研究,合成生物是在做创造,远超出大多数人的想象。人类从农业革命就在驯化动植物,但时间长,比如野生香蕉自然进化到人类食用的香蕉要4000年,而以复活猛犸象的研究闻名的合成生物学家、哈佛大学教授乔治·丘奇发明了一种加速进化方法MAGE(MultipleXAutomatedGenomeEngineering),只用3天就能让番茄红素产量提高5倍。
人类最稀缺的是资源,从大航海时代到今天的各类冲突,多源于资源稀缺。合成生物提供了解决资源稀缺的另一个思路,颠覆了人类利用资源的传统方式,过去要吃鸡肉要先养鸡,要用石油要去地下开采,未来可以直接合成,生产材料只需要基因元件。
合成生物开拓的全新生产模式,不需要养鸡就能吃到鸡肉,颠覆了整个养殖业、畜牧业乃至农业。合成生物不仅能合成肉、微生物,还能生产汽油、塑料。总之,合成生物学正在用“生命”——这套已有几十亿年历史的系统,在重构现今的世界。这就是为什么说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当然,生物安全和伦理风险也不容忽视。
“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
现在生物科技想生产什么物质可以直接去改造细胞合成生物,用基因编辑、基因检测和数据,两三个月就能得到新菌种,效率更高地“无中生有”。——赵燕
《慧见》:两位都是学霸出身,能否回忆一下当初为什么要报考生物学专业?
赵燕:因为我的高中班主任说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另外我本人也爱看科幻小说,所以选择生物学专业更多的是本能对生命的好奇。
张琼:那个年代的情况跟现在非常不同。资讯、兴趣拓展,包括眼界开阔,都跟现在的孩子没法同日而语。我是本科毕业去美国念研究生之后,才有机会来真正了解生物学,它的未来并结合我自己的兴趣,才形成了自己对职业的想法。
《慧见》:在外界印象中,华熙生物深耕玻尿酸领域取得成功,但公司已成长为生物科技平台型企业,拥有生物活性材料全产业链。20多年来你在做战略调整或选择的时候,如何选择变与不变的?
赵燕:不变的是我们的使命,就是让每一个生命都是鲜活的,为人类带来健康、美丽、快乐的新体验。所以我们一直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将玻尿酸从技术、市场占有率、全产业链打通、应用领域拓宽等方面都做到了世界第一,接下来希望能把更多的生物活性物质做成世界第一。比如在某种生物活性物质的获得和生产上,在华熙生物之前,市场上的售价在50-60万欧一公斤,纯度只有80%多。通过生物技术,我们将它的市场售价降低到1万多元人民币,纯度达到95%以上。
华熙生物的企业发展逻辑是从科学到技术到产品到品牌,最底层的支撑就是科学和技术,但科学不能直接转换成生产力,它只有变成产品才能转化成生产力。
《慧见》:中国从科学到技术到产品的转化链条里,目前最困难的环节在哪里?
赵燕:我觉得是在应用和基础研究之间的脱节,目前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各大学和科研院所里,很多基础研究不能实现转化,就变成了论文或专利,转换成技术要有产业转换思维,所以国家“十四五”规划才提出要打通产学研。
为了让更多科学成果能转换成生产力,我们在天津打造了全球最大的中试转化平台。从0到1需要科学家,而从1到10,从10到100就需要有科学精神的企业家,从1到100其实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慧见》:贝索斯说过,总有人问我未来十年有什么变化,但少有人问未来十年什么是不变的。但第二个问题比第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要把战略建立在不变的事物上。两位能否从各自所在的行业,预测一下未来十年的变与不变是什么?
赵燕:我理解生物科技未来的方向是合成生物。原来要很多年才能在自然界中筛选出来合适的菌种,然后优化用来生产。凭借现在生物科技的发展,想生产什么物质可以直接通过改造细胞合成生物,用基因编辑、基因检测和数据,两三个月就能得到新菌种,效率更高地“无中生有”。
比如我们原来生产玻尿酸是从鸡冠里提取,1990年代我们首席科学家发现了一种菌种,可以在室内实现工业化生产,单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就能产生透明质酸,这是革命性的突破。颠覆了原来动物提取法,实现降本增效。在动物提取法的年代,1克透明质酸的价格要100美金,是同期金价的15倍,只能在顶级医疗、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