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国家发展改革委的三位副主任连维良、林念修、胡祖才出席,围绕“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介绍相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三位副主任回应了记者们关心的问题,包括2022年经济形势、经济体制改革、大宗商品保供稳价、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养老托幼、稳增长扩内需、优化营商环境等。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今年主要预期目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等。
连维良表示,虽然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仍然具备好的基础和条件。我们期待有关各方通过对话和平解决问题,努力把对世界经济的冲击和影响降到最小。
林念修在回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关于新基建投资问题时表示,新型基础设施主要由市场主体投资建设,我们将进一步放宽准入领域,降低投资门槛,让社会资本在这个领域充分发挥作用。
形成稳增长政策合力,持续推进改革开放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经济增速预期目标的设定,主要考虑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并同近两年平均经济增速以及“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这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体现了主动作为,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
5.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比前两年经济平均增速5.1%要高,依然处于我国潜在经济增长区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
连维良表示,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的丰富经验,宏观政策有空间、有手段,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注重精准有效可持续,在确保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同时,能够有效避免大家所担心的投资效益下降、产能过剩和资产泡沫等负面效应。
连维良进一步指出,在实现今年增长目标的实际工作中,将特别注重把握好三方面。一是更加注重重大决策落地见效,进一步出台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举措,努力保持外贸发展良好势头。二是更加注重宏观政策统筹协调,发挥好政策集成效应,形成稳增长的政策合力;尤其是加强新出台政策的评估分析,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加快推进,有收缩效应的政策慎重出台。三是更加注重有效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全力抓好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更加精准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虽然我国发展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但通过2020年和2021年两年风险应对经历,我国已经积累起很丰富的应对风险挑战的经验。我国政策体系更趋丰富,更加注重微观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各项改革和政策都致力于落实落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这是中国做好今年工作的底气和信心所在。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
连维良表示,今年要将这些重大改革认真落实落细,特别是以下五方面重大改革,即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改革、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的改革、稳增长扩内需的改革、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改革、促进绿色低碳转型的改革。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宏观政策能保持经济短期的平衡和稳定,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能来自结构性潜能,重点在都市圈城市群发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升研发能力、数字化转型和绿色转型等。要充分发挥中国现有结构性潜能,重点推进要素市场改革,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数据等要素。比如,资本市场的改革,要发展与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相适应的资本市场,另外还要致力于解决为中小微企业有效地提供资金等。
全力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
去年,受全球新冠疫情、流动性泛滥、供给瓶颈等因素影响,大宗商品维持高位。这拖累了全球经济的复苏,尤其挤压了下游制造业企业的利润空间。今年以来,受国际风险事件影响,原油、天然气价格持续上涨,玉米也出现上涨势头,对国内保供稳价工作形成挑战。
胡祖才在上述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经济韧性强、市场空间大,政策工具箱丰富,特别是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生猪产能充足,工农业产品和服务供给充裕,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继续保持物价平稳运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3%左右的CPI年度预期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据胡祖才介绍,今年将全力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包括粮食、能源、重要矿产品等。
比如,粮食保供稳价方面,要加大玉米、大豆保供稳价工作力度,挖掘国内潜力,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合理利用国际资源,加强储备调节,保持供需平衡。能源保供稳价方面,落实好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完善煤炭产供储销体系,保障产能合理充裕,强化市场预期管理,引导煤炭价格在合理区间运行。重要矿产品保供稳价方面,加大铁矿石等国内勘探开发力度,加快矿产品基地建设,扩大废钢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增强国内资源保障能力,强化进出口调节等。
“紧盯重点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