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我国重要资源保供稳价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今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形势更加严峻复杂,部分产业链供应链仍存短板弱项,对做好国内保供稳价工作形成新的挑战。
“提升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从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报告可以看出,我国应对供给冲击的政策安排有力,政策工具箱丰富。据了解,有关部门将启动一揽子项目、工程,加大力度保供稳价。
保供稳价成效显现
在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补连塔煤矿地下深处,采煤机轰鸣,“乌金”源源不断通过皮带运送出来。
继今年首月超额完成各项生产任务后,这家中央骨干能源企业2月份商品煤资源量完成5570万吨;发电量完成81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4%。
“2021年公司煤炭产量和发电量均创历史新高。”国家能源集团副总经理杨吉平描述的这种“超常发挥”局面,是我国重要资源保供稳价工作有力有效推进的一个缩影。
推动重点地区煤矿加快释放优质产能,对近百家低库存电厂开展点对点保供;改革完善煤电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扩大市场交易价格上下浮动幅度;分批投放原油成品油和铜铝锌等国家储备……
过去一年,针对玉米、煤炭、铁矿石、铜铝锌等大宗商品价格异常波动情况,有关部门及时采取供需双向调节、期现货市场联动监管、预期引导等措施,打出保供稳价的政策组合拳,有力促进价格回归合理区间。
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但也要注意到,“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特别是地缘冲突加剧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形势更加严峻复杂和不确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在7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
近日,国际油价突破每桶110美元关口,3月7日开盘后一度冲高至139美元,煤炭、天然气、铁矿石价格居高不下,玉米等粮食价格也出现上涨势头。同时,一些国内企业生产仍面临要素性短缺,缺芯、缺柜、缺工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将坚持底线思维,综合施策、精准调控,全力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总的来看,中国经济韧性强、市场空间大,政策工具箱丰富,特别是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生猪产能充足,工农业产品和服务供给充裕。”胡祖才说。
在立足于“稳”的同时,还要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
化供给压力为加速转型的动力,一些产业、企业正在积极探索。例如,以“三桶油”为代表的传统能源化工企业加快布局光伏、氢能等新能源产业。“能源化工企业在可利用土地、屋顶及水面等资源众多,以及绿电消纳能力强、绿氢应用潜力大、地热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快速发展等方面都存在优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副总经济师吕亮功表示。
“若油价长期处于高位必将突出可再生能源成本优势并加快节能技术迭代,对于绿色能源普及与低碳转型应用将是一轮机遇。”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孙传旺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称。
多措并举补“短缺”强保障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确保粮食能源安全。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民生和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用电。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加快油气、矿产等资源勘探开发,完善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制度,保障初级产品供给。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
在代表委员和业界专家看来,应对供给冲击的首要举措是补“短缺”,提升供给保障能力。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刘志成表示,应加强资源勘探开发,提升国内重点能源、矿产生产供应能力。进一步健全重点产品产供储销体系,强化全链条供给保障。完善多元进口供应体系,通过多种方式稳定重点产品进口来源,拓宽进口渠道,维护运输通道安全。
“推进石油储备重大工程建设,加快华北、西北等地下储气库新建和扩容达容建设”“加强抽水蓄能等调峰电源建设,继续发挥传统能源特别是煤炭、煤电的兜底保供和调峰作用”“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计划报告提出一系列提升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的举措。
着力增加产能,着力加强储备,着力保供稳价;坚决守好民生用能底线——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连维良如此总结今年能源安全保供的重点。
连维良透露,今年将加快推进2亿吨以上政府可调度煤炭储备能力建设,新增50亿立方米以上储气设施,推动全国应急备用和调峰电源达到3亿千瓦以上,引导重点能源生产企业和能源大用户加强社会责任储备。
增强重要矿产品资源保障能力至关重要。“矿产等原材料资源,尤其是对外依存度高的品种,要提高自主可控比例,最大程度提升保障能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兼执行会长何文波建议,实施旨在提升我国铁素资源保障能力的“基石计划”。
何文波介绍,目前我国粗钢生产消费规模保持在10亿吨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