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不少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举措逐步见效。展望未来,仍需推动相关政策措施加快落地,助推融资“量”升“价”降,并精准投放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化解融资痛点,让实体经济更“解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如何确保金融支持实体更加有效?广大市场主体综合融资成本如何切实下降?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血脉”如何更加畅通?两会期间,“把金融‘活水’引向实体经济”成为代表委员和各界人士热议的话题之一。
货币政策如何“稳”增长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扩大新增贷款规模,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稳健”作为货币政策主基调已实施多年,不过,今年的含义与往年有所不同。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表示,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加大”二字,这是近十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当前,稳健的货币政策需要持续发力,更好助力“稳增长”。
“今年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面对新的下行压力,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而货币政策作为一项重要的宏观调控政策,要切实担负起稳定经济的责任。在具体实施上,要充分发力、精准发力、靠前发力,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助推实现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
回顾过去,近两年M2(广义货币)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分别为9.5%和11.8%,同2020年、2021年平均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并略高。今年企业融资也已见起色。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3.98万亿元,是单月统计高点。1月新增社会融资总量6.17万亿元,亦创单月历史新高。
展望未来,货币政策将做到总量和结构政策工具并举,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更加稳固。
2021年,人民银行两次全面降准各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2.2万亿元。“我国货币政策仍应抓住时间窗口,主动有为,积极进取,精准发力。目前,我国通胀压力并不大,PPI有所下行,CPI温和上涨,对货币政策影响较小。我国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4%,降准仍有一定空间。”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研究员董希淼说。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1月数据显示,金融机构加大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但从结构来看,企业中长期贷款和居民部门贷款有效需求仍显不足。为此,一方面,需要发挥总量工具作用,继续通过逆回购、MLF(中期借贷便利)操作等调节市场流动性,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另一方面,需要发挥好结构性政策工具作用,加大对经济中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持续优化信贷结构。
企业融资如何“降”成本
“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减少收费,让广大市场主体切身感受到融资便利度提升、综合融资成本实实在在下降。”针对市场主体密切关注的融资成本问题,政府工作报告这样部署。
这是政府工作报告连续几年强调综合融资成本下降的重要性,而且与前几年仅聚焦于“中小微企业”不同,今年强调要让“广大市场主体”感受到综合融资成本下降。
回顾过去一年,伴随着一系列促“价降”政策措施的落地,企业实际贷款利率已现下行趋势:2021年全年企业贷款利率为4.61%,比2020年下降0.1个百分点,比2019年下降0.69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最低水平;2021年,新发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4.93%,比2020年全年水平下降22个基点。
尽管如此,综合融资成本仍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
2022年初至今,人民银行推动公开市场操作和1年期MLF的中标利率下行,并引导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行。展望未来,政策利率下调仍有空间。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推动MLF中标利率下行是带动LPR下调,进而“推动银行降低实际贷款利率”的最有效手段。
娄飞鹏表示,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做好资产负债管理,在稳定负债数量的同时通过精细化管理降低负债成本,通过高质量负债管理推动资产端贷款利率下降,为让利实体经济营造更大的空间。与此同时,应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提高业务办理的效率,降低信贷业务发展的成本。
综合融资成本不仅体现在实际贷款利率上,也体现为与账户服务、融资担保等相关其他费用。业内人士认为,助推综合融资成本下降,必须打出组合拳。
“开户、结算、担保等方面的费用,金融机构应该做到能免则免,能降则降,从而切实减轻市场主体特别是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综合负担。”董希淼说。
全国政协委员、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行长殷兴山建议,构建对小微融资担保的奖补机制。增加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保费奖补,放宽可享受的奖补范围,在保费奖补基础上再给予增量奖励。同时,鼓励国家融资担保机构、省融资担保机构减免对市县担保机构的再担保费,实现市县担保机构的可持续经营,推动进一步降低担保费率。
薄弱环节如何“通”“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