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全国政协常委、原中财办副主任杨伟民: 5.5%左右GDP增速目标 体现稳增长下的积极进取
时间:2022-03-07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经济保持恢复发展。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京开幕。对于2022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等发展预期目标。

如何理解今年经济社会运行目标的设定?2022年我国经济在稳中求进的同时,如何解除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这三重压力,化压力为增长动力?如何促消费、优化投资结构?如何进一步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对不同类型市场主体分类纾困?在探索建设共同富裕中,除了户籍制度改革外还有哪些可探索的方向?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中要创造哪些条件?

针对上述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日在两会期间独家专访了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原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

实事求是与积极进取并举

《21世纪》:今年我国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定为5.5%左右,赤字率拟按2.8%左右安排。如何理解该两项目标的设置?

杨伟民:我觉得这两个目标体现了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的指导思想。从GDP增长目标来看,它既体现了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态度,也体现了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既不冒进也不保守。为什么这么说?去年GDP增速是8.1%,前年是2.2%,两年平均为5.1%。所以今年确定5.5%左右的GDP增速目标,是相对于GDP两年平均增速的5.1%,而非基于去年的8.1%来确定的。而且从去年三四季度的情况来看,这也是需要一个努力再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是需要跳一跳才能够摘下来的桃子。

2.8%的赤字率相对于去年的3.2%是有所下调的,为什么在增速下行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还要下调赤字率,是不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就不积极了?我认为看财政政策是否积极,不能光看赤字率这一个数据,如果按照现在超114万亿的GDP总量来算,2.8%的赤字率意味着约3万亿的债务规模。同时,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及今年财政收入继续增长,加之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依法上缴近年结存的利润、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支出规模比去年扩大2万亿,再加上赤字率的3万亿,就有5万亿的财政支出规模,相当于按114万亿GDP总量的4.4%。这样的支出规模我觉得还是很大的,对减税降费的落实、对保基层政府的支出、对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等,都能够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这也能体现出目标设定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的指导思想。

《21世纪》:2022年我国经济在稳中求进的同时,如何化压力为增长动力,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杨伟民:去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三重压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特别是去年三季度以后,增长速度逐季回落。找到问题就解决了问题的一半,找到了压力从哪里来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所以,如果解除了这三重压力,经济就能自然而然地实现增长。

从需求收缩来看,主要是国内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增长疲弱。消费需求主要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去年8月份以来疫情多点多时段散发,今年在希望疫情能够有所好转的同时,最主要的还是防控疫情要更加精准、更加科学,尽可能减少疫情防控当中中断的经济活动和人口流动。经济的活力取决于人的流动性,我们说经济是由人创造出来的,但是人得流动起来,经济才能活起来。所以,保持消费的恢复,最主要的措施就是疫情防控要更加精准。

投资的问题主要出在房地产。三大投资类别,基建、制造业和房地产中,去年房地产出现了一些风险,主要是头部企业风险,继而引致全行业的预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长期来看,房地产、金融、地方政府基建投资这样一个三角循环已经走不下去了。从短期来看,各种各样的因素导致居民对住房的预期,包括房地产企业对住房预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所以防止房地产的硬着陆,我觉得是稳住房、稳投资,进而稳住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而,房地产的政策需要更加精准,特别是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确定长远的战略目标,构建新的房地产模式。

供给冲击从去年的情况来看,主要是一段时间出现的缺煤、缺电、缺柜(集装箱)、缺芯(芯片)和缺工。现在缺煤缺电的压力得到了很大缓解,从数据来看,去年三季度后经济增速放缓,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制造业的增速在三季度比二季度减半,四季度以后增速有所恢复,也就是说由拉闸限电导致的制造业增幅放缓的因素基本消除了。但是后期制造业的增长放缓,主要是由于需求疲弱所造成的。外需并没有减少太多,主要是国内消费疲弱和投资疲弱以后,反过来又带来了制造业增长的回落。供给冲击中的缺柜,随着全球疫情缓解后并不难解决。缺工和缺芯是我们今后要在比较长时间都要面临的问题,当然如果随着国际形势好转,再加上我国创新能力的提升,缺芯问题也会逐步得到缓解。

缺工问题实际上是就业中的结构性问题。现在一方面存在着制造业普遍缺少技术工人;另一方面,青年的失业率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月,全国16-24岁人口的城镇调查失业率为15.3%,同期25-59岁人口的城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