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 增长目标充分体现 稳中求进与高质量发展的决心
时间:2022-03-07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根据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进出口保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并留有适当弹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2022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的设定对于“稳增长”具有重大意义,充分体现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思路与高质量发展的决心。接下来,还应做实做强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统一,并构建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三重压力”下稳增长具有重大意义

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约114万亿元,增长8.1%。亮眼成绩的背后是中国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的事实,这对于今年中国经济克服外部重重压力、实现稳增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

放眼全球经济复苏形势,当前大多数国家仍然处于需求收缩状态之中,其中既有全球新冠疫情仍未消散、地缘政治冲突风险加剧导致的全球市场预期低迷的因素,也有在资源品、工业产品等贸易中,部分国家将经济过热传导到其他经济体产生的影响(造成另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输入型通胀)。

因此,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制定5.5%的增长目标,是在外部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增加,我国经济面临三重压力的背景下提出的,是增强宏观调控效果的有力举措,有利于提升全社会对于今年经济发展的信心,是符合中国当前发展阶段和国情的。

从内外部经济形势来看,今年增长目标的设定也充分体现了“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思路和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国内方面,今年的预期目标有助于提升我国科技创新竞争力、优化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共同富裕;国际层面,越是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之下,中国越要担负起实现合作共赢的大国责任,通过“双循环”让世界分享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红利。所以,今年的对外贸易也将更加强调平衡与结构优化,即“进出口保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做实做强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统一

实现高质量的稳增长,需要利用好中国的制度优势和竞争力,具体体现在政府和市场齐心协力,通过提高放管服的力度和质量来发挥协同效应,通过改善中国经济发展结构,带来更多的就业场景,促进共同富裕。

首先需要打造有利的宏观环境,关键是用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宏观政策有空间有手段,要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逆周期调节,就是在市场投资不足、消费能力受影响的情况下,为市场创造投资机会、降低市场投资负担、盘活市场消费力量的政策工具,常用的方式包括减税降费、货币宽松等。这种通过创造有效需求复苏经济的方式,也是世界主要经济体过去在应对经济危机过程中总结的经验。

但逆周期调节工具对于解决经济体内部出现的结构失衡问题,效果较为有限,这种方式往往仅能暂时性地应对消费投资缺口、维持增长,而无法保证货币政策退出后,经济活力是否仍能持续的问题。因此,中国政府提出跨周期调节,就是要在稳定经济增长的同时,确保经济结构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避免投融资平台的过度债务,以及货币信贷增长不适应实体经济的问题,从而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

其次,高质量的稳增长要充分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推动产业数字化和产业低碳化发挥新动能的带动效应。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约1.5万亿元、规模近9.8万亿元,增长18%、为多年来最大增幅。可以看到,中央财政支持地方发展的力度在不断强化,可用于支持地方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支持地方推动产业数字化和产业低碳化、绿色化的新动能,使基层落实惠企利民政策更有能力、更有动力。

一方面,要让产业数字化发挥撬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例如各地应通过推进能够适应产业数字化的新基建、智慧城市建设,为产业数字化提供更全面的应用场景。在供给端,中国民营企业占企业总量超过九成,是全球价值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的主体,也让中国在制造业许多领域中拥有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中国在产业数字化的先发优势突出地表现在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互联网企业的成长,极大地降低了企业打通业务渠道的成本。在消费端,中国拥有丰富而庞大的支持产业数字化的业务场景,拥有成熟的平台模式。在中国人均收入、消费水平进一步提升之后,就能够形成规模优势,将人口红利的释放从劳动力市场转化为消费市场。

另一方面,还要通过产业低碳化、绿色化促进产业链的培育。当前,中国既存在着拥有大量碳排放权的欠发达地区,同时又有具有国际尖端核心竞争力的制造业产业带,后者是中国在出口领域表现强劲的基础。如果能够通过绿色金融工具培育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那么就能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