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基金行业唯一的全国政协委员,交银施罗德基金总经理谢卫自2008年以来,15年间先后提交了35份两会提案,最近3年连续建言养老金制度建设。
作为基金行业最资深的高管,他用“激动人心”四个字描述了过去二十余年公募行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史。
谢卫见证了基金从无人知晓到成为全民理财的重要手段,也愈发体会到,基金行业过去更多承载资本市场价值发现、二级市场“压舱石”的功能,但展望未来,新一代基金管理人需要更加负有“使命感”,把行业当成老百姓实现共同富裕的载体,帮助老百姓通过基金投资分享中国经济的成长。
国内公募基金管理规模已突破25万亿,成为财富管理行业的中流砥柱。在此背景下,谢卫今年提交的两份提案,一份是《关于进一步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另一份为《关于增强公募基金服务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能力建设的建议》,这也是谢卫连续三年提交个人养老金制度相关的提案,事关国计民生。
公募基金如何高质量发展?
“公募基金已经成为财富管理行业第一大力量,在这个时点谈公募基金发展,我觉得需要谈的是高质量发展,需要契合整个国家发展、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发展。”谢卫表示。
他的建议包括:一、构建以持有人利益为核心的公司治理结构;二、提升产品辨识度,助力财富管理市场健康发展;三、大力推动公募基金投顾业务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居民财富管理需求;四、充分发挥公募基金投资管理能力优势,把握个人养老金发展机遇。
具体来看,要构建和完善以持有人利益为核心的治理结构,就要正确处理好业绩和规模的关系,把规模的增长置于投资业绩的约束之下,不能以牺牲业绩来追求规模的无序扩张;要处理好人才与激励的关系,人才是公募基金的核心资源,必须得以尊重和呵护,并给予适度的激励,但是过度激励容易导致投资和营销的短期行为,必须加以规范;建立企业责任文化,公募基金行业应时刻谨记所肩负的信托责任,鼓励基金公司多角度展示持有人投资收益。
在提升产品辨识度方面,谢卫也给出了三点清晰的建议:首先在产品设计端应该更加精准,设计之初就要充分考虑到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和投资框架的成熟度、可延展性、可承载的管理规模,并通过多种方式让渠道、合作伙伴、投资者理解;其次,产品风格稳定不漂移,应遵守契约精神,不能因为市场环境和热点的切换引发“风格漂移”;最后,努力打造净值化时代能被更多理财客户接受的低波动、稳健的增值产品。
连续三年提及养老金制度建设
谢卫连续三年参加两会均提及养老金制度建设相关的议题。2020年,他的提案为《关于发挥公募基金作用,提升年金基金投资增值能力的建议》;2021年,谢卫提出《关于进一步发挥税收政策作用,推动第三支柱养老金发展的几点建议》;今年,他带来的提案是《关于增强公募基金服务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能力建设的建议》。
“在国家高质量发展、全民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养老是公募基金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谢卫表示,“我的第一份养老提案在2020年,因为2019年权益市场行情不错,但年金权益投资比重较低,我提出希望提高比重,获得人社部采纳。2021年,我的提案是要解决个人养老金融的配套政策问题,目前还在综合评估。到了今年,我的提案方向更多是从行业自我要求出发。”
谢卫认为,公募基金在助力个人养老金制度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1、现有产品管理水平不等,全市场共50家基金公司发行养老目标基金,但各公司在治理水平、经营管理规范程度、大类资产配置和投资能力等方面有显著差异;2、产品设计与市场需求契合度有待提高;3、尚未形成成熟的行业个人养老服务体系;4、行业发展亟需政策支持。
针对上述问题,谢卫认为,主要有四点:
首先,应该优选机构参与个人养老金市场,选择治理结构完善、大类资产配置及投资能力突出、内控制度健全、养老目标基金管理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基金公司先行开展个人养老金业务;
其次,还应优选产品,提升行业个人养老金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力,优先将具有低波动、收益相对稳健、风险相对可控特点的、包括目标风险在内的养老产品体系作为行业参与个人养老金市场的重点产品予以支持;
第三,行业合力深入开展投资者教育、打造行业的个人养老金服务体系;
第四,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升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一方面对于个人养老金业务发展初期的新产品、新模式给予更多政策支持,鼓励基金公司研究探索更多真正满足老百姓养老投资需求的产品;另一方面,在养老投资人员的长期考核和激励方面出台相应政策,帮助基金公司吸引、培养、留住更多的养老投资人才,推动行业形成养老金长期投资机制。
对话谢卫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今年两会您提交的一份提案是《关于进一步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下这个提案的出发点?
谢卫:以前大家讨论公募基金,一般两个维度,规模和业绩,这是行业发展初期讨论的话题;到了今天,公募基金规模突破了25万亿,已经成为财富管理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