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底,《证券日报》记者以投资者身份,向招商银行客户经理木子(化名)咨询基金产品时,对方表示,“当前基金销售热度相对较低。”而在随后的近20分钟交流期间,并无其他投资者前来咨询相关投资业务。
“一般来说,年初是基金销售的冲刺阶段,但今年‘开门红’的光景却不复存在,与存量客户五分钟的交流时间都很难保证。”木子如是说。
银行是基金代销主力之一,上述情况体现了基金发行遇冷的A面。数据显示,年内已有5只基金发行失败。不过,在基金发行的B面,冷行情下也有亮点。数据显示,2月份已有4只发行当日便售罄的“日光基”出现,且多以均衡型基金为主。此外,发行遇冷的基金公司,也将变更“打法”,争取赢得更多投资者支持。
新基金发行遇冷
产品设计或为主因
数据显示,截至2月底,按基金成立日计算,年内新成立的首发基金仅211只,较去年同期的241只下降了12.45%;平均发行规模7.23亿份,较去年同期的32.64亿份下降了77.85%。
相较去年同期,除了发行数量及平均发行份额均大幅缩减外。年内已有包括2只债券基金、2只ETF基金和1只混合基金在内的5只基金宣布发行失败。
“5只基金发行失败或与两方面因素有关。”德邦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吴煊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进入2022年,“押注”单一主题赛道的基金产品多因新能源、医药等热门板块回撤“跌下神坛”,从而出现较大的销售及售后压力;此外,由于年初以来信用债违约风险陡增,导致债基产品出现净值回撤,债基产品的募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机构客户,一旦资金没有如约到位,募集失败的可能性便大大增加。
记者从3家相关基金公司处了解到,其产品发行失败的原因各有不同。
具体来看,2月16日,同泰基金旗下同泰同享混合宣告募集失败,成为继中银证券国证新能源车电池ETF后,2022年第二只发行失败的基金。同泰基金市场部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公司去年底已发行1只同类型‘固收+’产品,同泰同享混合宣告发行失败也是公司经多方面考量后的结果。”
3天后的2月19日,平安基金旗下平安中证港股通消费ETF,3个月募集期届满后仍未能成立,最终宣告募集失败。平安基金方面回应记者称:“整个市场都面临着ETF发行压力大的问题,叠加中国香港市场去年表现不是很好,目前投资者对港股市场相对仍比较谨慎,对港股类ETF认购积极性也不高。从基金公司的角度来看,在成熟市场中,新基金募集失败与老基金清盘都是正常现象,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长期来看有利于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2月26日,德邦基金发布《关于德邦锐丰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合同不能生效的公告》后,年内发行失败的基金增至5只。德邦基金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产品提前结束募集后又宣布发行失败,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从大环境来看,新基金发行整体上迅速降温;二是,原本谈好的机构基金资金出现变化,无法到位。”
对于基金发行“画风突变”,华东地区某小型基金公司渠道销售总监并不意外。他向《证券日报》记者解释:“当前基金发行遇冷是比较正常的现象,近期市场波动加剧,投资者情绪也受到一定影响。同时,由于中小基金公司缺少品牌效应,其产品销售情况会更差。”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龚秀国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信用和投资偏好等或许是主因。若基金发行人与管理人信用高、业绩好,投资风格又比较契合当前投资者投资偏好,那么基金产品发行情况就好,反之亦然。这不仅涉及发行人与管理人的财富管理能力,也与其为投资者谋利益的意愿有关。
与此同时,新基金发行遭遇冷淡开场,从《证券日报》记者近日走访的多家银行营业部也可略窥一斑。
工商银行北京西城区某营业部客户经理告诉记者:“去年同期,平均每只基金的募集期为一周左右,今年则普遍需要两周时间。”距离该营业部1公里处的建设银行某营业部工作人员则向记者透露:“投资者手中的基金产品多数处于亏损状态,所以今年购买基金产品的热情度骤降。”
若基金发行失败,投资者认购金额如何退还?上述银行营业部工作人员表示,除全额退款外,多数情况下会按照认购期间的活期利息进行补偿。
4只“日光基”出现
政策面暖意渐显
不过,在冷行情下,市场也有相对暖的一面。例如,截至2月底,年内已有4只“日光基”出现,宏观政策面也暖意渐显。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基金市场总体上相对较冷,但我国机构和居民存在巨大的财富管理需求。因此,仍然出现了一些“日光基”和结构性热点。这些热门基金或是遴选了可得到市场信任的基金经理,或是架构了能赢得市场赞同的投资标的范围。
吴煊表示,4只“日光基”多以“进可攻、退可守”的均衡型配置组合为主。其中2只为债基,这也体现出投资者中长期对债券市场仍看好。此外,今年货币政策仍有宽松空间,甚至有可能进一步降息降准,这对债券市场而言是利好,债基发行或逐渐回暖。
在龚秀国看来,在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政策导向下,冷行情下也有结构性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