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站在新的时代坐标上,保险业作为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和助推器之一,在护航实体经济、服务国计民生、促进共同富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他即将向大会递交的提案,主要围绕长期护理保险、网络安全风险、促进共同富裕等民生保障问题展开,同时对征信体系建设、拓宽企业融资等关乎国民经济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系列思考。
周延礼表示,商业保险在防范化解因灾因病致贫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平滑风险带来的损失,应该成为实现三次分配和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上的重要分配机制和保障机制。“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将保险制度纳入三次分配的整体发展格局和框架体系中。”
深挖保险服务民生保障功能
上海证券报:近几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您的提案持续聚焦民生保障,今年关注老年人长期护理问题,保险业应该如何更好地参与进来?
周延礼:我国老龄人口规模大,老年人护理服务供给总体不足与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加快解决保险机构参与长期护理保险问题,弥补供给不足的短板,切实提升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是亟须解决的问题,需要政府部门高度关注。
我主要提三点建议:一是加快制定商业保险参与长期护理保险的制度规范;二是不断完善保险机构参与养老护理服务体系;三是推动“科技+保险”服务智慧养老护理服务。
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失能人员基本生活权益、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制度安排。要重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应对老龄化问题,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积极参与制度试点,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发挥保险业专业优势,增强参保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也需要养老护理服务产业的协同。保险业也要积极参与养老护理服务机构的投资,以新建、参股、并购等方式,兴办养老社区以及养老护理、健康体检、康复管理等养老健康服务设施和机构,增加养老服务供给;保险资管机构可通过设立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等形式,参与养老服务产业及上下游相关产业发展,为其提供长期稳定资金,促进养老护理配套市场体系健康发展。
下一步,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配合,积极推动保险业参与长期护理保险失能评估标准、护理服务标准等方面的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在风险管理、服务网络、长期资金等方面优势,鼓励保险机构提供老龄照护、养老社区等服务,逐步成为扩大养老服务供给的重要社会力量。同时,推动养老保险产品创新,研究适当扩展相关保险产品保障责任,在风险有效隔离前提下,探索将保险赔付给付与养老服务供给有效结合的实现形式,进一步满足消费者差异化养老需求。
上海证券报: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保险业的护航。您如何看待保险对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的助力?
周延礼:网络安全保险是企业转移网络安全风险的有效方式。近年来,国内网络安全保险产业发展正从萌芽阶段逐步进入初步探索阶段。伴随着我国网络安全系列法律法规的实施落地,重要行业领域网络安全顶层设计的密集出台,我国网络安全产业已经迎来发展机遇期。
在我国数字化建设的进程中,随着各行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网络信息安全防护理念将逐渐从“被动安全”步入“主动安全”时代。网络安全保险将极大地助力数字经济新发展,提升网络风险防范水平,并进一步健全网络安全防御体系。
未来,第三方风险量化管理机构与保险企业的深度合作,将会开创整个网络安全保险行业的未来,也会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更加全面的风险保障,网络安全保险将成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支点。
制度层面,建议探索构建“强制、鼓励、补贴”三位一体的政策引导体系,指导企业通过网络安全保险服务监控风险敞口,构建并完善自身网络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一是鼓励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将网络安全保险纳入企业网络安全建设体系;二是建议开展网络安全保险试点;三是主管部门及地方政府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商请财税行业主管部门联合推出配套优惠措施,制定网络安全保险等相关优惠政策。
从征信源头呵护实体经济
上海证券报:各类企业信用体系相互独立,数据孤岛的问题制约着企业融资。要完成完整的企业信用体系,需要在哪些方面予以推进?
周延礼:当前,各地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加快建设、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依托线上化、数字化手段,通过广泛收集各类政务数据、经营数据、守信行为数据等,各地正在逐步建立多维度、多应用场景的企业信用体系。同时,以行业监管为基础的行业企业信用评价标准也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逐步建立,以此为基础的守信企业政策支持与惩戒措施也在持续完善、推进。
以上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最终服务于企业融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但各类企业信用体系间相互独立,各类数据相互割裂,加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