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扩容在即。除了6家试点寿险公司的试点区域扩大到全国外,养老保险公司也被允许参与这一业务的试点。业界将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视作保险业参与养老第三支柱的重要业务。
目前,国内有9家养老险公司,加上正在筹建中的国民养老,共计10家。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对于这一群体来说,去年就已开始探讨是否要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业务,参与这一业务的抉择并不容易。因为,部分公司此前实际定位是养老金管理公司,若开展这项新业务,就要改变自身定位和业务布局,需要重新建立保险业务的一整套流程机制。
养老险公司的选择
近日,银保监会发文,自3月1日起,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区域扩大到全国范围。同时,在原有6家试点公司基础上,允许养老保险公司参加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由此,养老保险公司正式被放行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业务。此前,银保监会去年12月就曾表示,“支持符合条件的养老保险公司参与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
养老保险公司对于是否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业务,已探讨了一段时间。从证券时报记者初步了解的情况看,平安养老、大家养老、泰康养老有关人士均表示要积极参与这一业务试点。其他暂未明确对外发声的公司,大多还处在研讨阶段。
平安养老险相关人士表示,未来将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积极申请产品,争取成为首批开发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的养老保险公司。根据要求打磨产品,重点面向非常规就业人群等重点客群,科学、灵活打造相关条款;二是整体谋划,将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纳入迎接第三支柱政策落地的范畴中,配置资源,积极准备。
大家养老副总经理、总精算师王小康表示,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扩大,对于养老险公司是一次难得机遇,大家养老正积极研判政策,打磨产品方案,力争推出具有市场影响力的产品。
在平安养老险人士看来,养老保险公司参与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有以下优势:
一是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优势。养老保险公司是2018年起试点的个人税延保险的参与主体,经过4年实践,在销售、产品、系统支持上均积累了经验。而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与个人税延保险有高度相似性。
二是打通养老金二三支柱的优势。主要的养老保险公司均是第二支柱年金的受托、投资机构,未来在第三支柱政策支持下,将整合年金和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等潜在的第三支柱产品,统筹、打通个人的养老金第二三支柱。
三是团体保险业务优势。已经开展的专属商业养老保险重点是非常规就业人群,例如外卖、快递等。在与互联网平台合作中,养老保险公司作为传统的团体养老保险公司具有产品精算、营销等优势,将能加速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发展。
“本来就有保险业务的养老保险公司估计只要申请,就可以获批开展这个业务了。”另一家养老险人士称,没有开展过契约型保险业务的养老保险公司要开展业务,则可能需要进行充分的论证。
目前,未开展过契约型保险业务的公司也不少,包括国寿养老、长江养老、新华养老、人保养老、恒安标准养老等,如果涉足专属养老保险领域,将需要在系统搭建、服务网点等多方面进行完善,需要开展的工作并不少。据证券时报记者初步了解,在现阶段,有养老险公司更倾向于只做信托型表外业务,即以养老金管理为主。
产品定位
或异于寿险公司
多家养老险公司产品部门负责人称,在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产品方面,养老险公司与寿险公司做的产品,不存在明显差异。但长期而言,养老保险公司做这一业务有长期动力,因监管部门引导养老保险公司聚焦“养老”领域,这一产品可能是养老保险参与第三支柱业务的重要形式。
“产品形态已经比较固定了,寿险公司和养老险公司的专属商业养老产品差异不会太大。我们现在还在论证,会定位成主力突破的产品。”一家养老险公司高管透露,在该业务的渠道上有一定创新。
从目前试点寿险公司业务情况来看,据银保监会披露,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自2021年6月启动以来,总体运行平稳,社会反响良好。截至2022年1月底,6家试点公司累计承保保单近5万件,累计保费4亿元,其中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产业、新业态从业人员投保近1万人。
而相较6家试点寿险公司上万亿保费的业务总量而言,该业务规模仍较小。多位保险业人士表示,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设计得极为“普惠”——目前各寿险公司都不收取初始费用,部分公司还在补贴费用进行销售。但从线下主力销售队伍看,该产品佣金比例极低,销售人员没有动力将其作为主推产品。因此,这一业务开展效果会低于预期,特别是距离第三支柱发展对保险机构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前述平安养老险人士表示,积极参与是养老保险公司的职责所在。养老保险公司(含建信养老金公司)是金融机构中唯一带有“养老”字样的金融机构。所以,回归本源,有保险业务的养老保险公司积极参加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是必然选择。
另一家养老险公司中层称,养老险公司与寿险公司的业务渠道不同,面向客群不同,随着试点范围扩大,可以使得这一类产品面向更多人群。
监管部门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