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虎年,A股市场投资风格如何演变?哪些行业会成为A股新风口?新能源等概念是强者恒强还是稍作休息?
带着诸多问题,证券时报·券商中国邀请8家券商研究所资深大佬对2022年A股市场进行展望,分享研究成果和智慧。
1
上半年财政、货币、产业政策或密集出台
虎年宏观面第一主线索就是稳增长,宏观经济仍存压力。一则在2021年我们主动推进了隐性债务化解和地产调控,建筑业GDP的下行对经济形成拖累;二则随着海外主要经济体制造业库存回补到位和政策退出,全球贸易增速将有所放缓;三则在疫情仍阶段性偶发、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消费和服务业的修复仍存在天花板。预计2022年上半年财政、货币、产业政策将密集出台。
(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郭磊)
同时,宏观面值得重视的另一线索是海外流动性收敛。疫后欧美经济体货币政策一度显著宽松;随着经济的逐步好转,以及通胀约束的形成,其货币政策会存在一个渐进退出过程。
这两个线索同时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经济和海外经济在本轮宏观周期上的背离。中国较快控制住疫情,所以货币政策没有透支,不存在典型的退出过程;同时2021年借经济修复推动了一轮基建、地产领域的结构调整和风险防范。这导致2022年海外货币政策处于收紧周期,中国货币政策处于稳增长的扩张周期。
稳增长带来价值和过低估值资产的回归,全球流动性收缩导致成长和高估值的调整。宏观面的两大线索带来A股趋于风格收敛和更为均衡化。
2
长期看好中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提升
展望虎年,虽然全球疫情仍有很大不确定性,但不少国家正在试探逐步开放。同时,美联储宽松政策退潮,全球经济正回归新“常态”。国内稳增长基调凸显,新老动能或将共同发力支持实体信用恢复。
(长江证券研究所总经理徐春)
大势研判上,我们对虎年仍然保持乐观。美联储货币收紧预期较强,但国内仍保持相对独立、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另一方面,新旧动能转换经历了数年的过渡,“新动能”在信用增量上有部分能力去对冲“旧动能”的拖累。2022年,新老动能共同托举稳增长,相信信用端的恢复也将很快落地。
在行业配置上,我们长期看好中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提升,以及重视共同富裕下大众消费品未来的成长机遇。国别比较下,中国制造业产业链完整度是最高的。在经历了过去10年的洗牌出清,有相当多的制造业细分行业已逐步呈现产业格局清晰、龙头优势显著、全球竞争力提升的特征。这批优秀的冠军企业,未来将从中国走向全球。另外,在研究分析了全球过去10多年重点消费品企业的资本开支后,可发现过去10年国内可选消费在诸多红利推动下实现了高速成长,但大众消费的成长仍有很大空间。未来在共同富裕、做大消费市场蛋糕时,中低收入人群边际消费倾向提升带动的大众消费品成长机会更值得关注。
3
5G应用渐行渐近数字经济落地生根
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以及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
(中信建投证券研究所所长武超则)
展望虎年,新一轮科技浪潮正在兴起,数字经济开始落地生根。产业新赛道如VR/AR/MR、智能汽车、元宇宙、工业数字化或将持续涌现新机遇。总体来说TMT板块今年要超配,相对去年的机会明显上升。
在投资方面,除了关注相关政策持续推进外,更关键是要跟踪TMT行业的基本面落地线索,我们最为看好5G/数字化应用及国产化产业链。接下来,在落地层面有四个比较重要方向:一是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如半导体产业链、软件国产化等,头部公司虽然估值较贵但未来成长空间广阔;二是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如5G、千兆宽带、卫星互联网、云计算,持续可见的投资将带来业绩增长的确定性;三是传统行业结合数字经济的应用落地,从新基建到新应用,这一轮的新应用不仅仅是ToC,更重要的是ToB,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会带来传统行业的产业链重塑和估值分化;四是网络信息安全和生态,如果未来是数字化时代,那网络信息安全就类似上一个10年的安防行业,从硬件到软件和云,都具有更大刚性需求和市场空间。
4
迎接新一轮需求结构全面优化
2022年,海外货币政策将进入艰难纠偏阶段,中国经济则有望启动一轮需求结构的全面优化。潜在政策空间充裕的货币财政政策组合得当,中国有望维持高质量稳定增长,走出一条与他国不同的“大国虎变”之路。
(申万宏源研究所总经理周海晨)
对资本市场来说,“浴火·重生”是A股的关键词。我们此前提出今年市场将呈现V型走势,在年初市场出现比较明显的回调之后,我们对于全年并不完全悲观,总体来说,市场不会大上大下,不会急上急下。消费和科技是精选结构的重点,同时周期做好择时也有望获得可观收益。建议关注军工、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元宇宙相关产业链(TMT)、美容护理、新能源产业链;此外,地产产业链则以疫情改善、地产刺激见效和涨价兑现为前提条件;周期股方面,可关注石油、天然气、化学原料和制品、铜的战略机会。
在全球资产上,2022年大概率波动放大,国内债券上半年仍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