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0亿!上市公司疯抢,公募基金狂买,这个品种为啥火爆
时间:2022-02-01 00:00:00来自:证券时报字号:T  T

可转债正在成为A股投资一股不得忽视的力量。

2021年,全市场可转债发行规模达到2771.67亿元,已经连续3年发行规模超2500亿元,一级市场持续火爆。二级市场的转债行情更是惊人,中证转债指数涨幅达到17.32%,历史估值达到高位。随着市场不断火爆公募基金等机构买入也水涨船高,2021年,汇添富可转债、鹏华可转债达到114.22亿元、101.87亿元,成为历史上唯二的两只公募转债基金。

市场分析认为,2022年可转债市场依旧值得关注,但当前转债市场估值水平较高,需要降低对年内市场的收益预期,市场风格可能更为均衡,叠加高价格和高估值,今年需要进一步的精细择券,个券行情可能更为重要。

上市公司爱上“可转债”

“可转债”已经成为上市公司融资热词。wind数据显示,2019年-2021年,可转债发行规模分别为2750亿元、2612亿元和2857亿元。可转债在A股再融资市场的融资规模占比,也已经由2017年以前的1%左右提升至2021年30%左右。

转债市场的“爆发”和监管政策也有着密切关系。2017年2月15日,中国证监会对再融资政策进行调整,提高了对定向增发的监管要求,同时鼓励上市公司通过可转债等其他产品进行再融资。至此以后,以可转债为代表的其他再融资产品发展速度明显提高。

“转债的优越性在于和配股一样,股东拥有优先获配的权利,相对于配股而言,转债成本也更低,对中小股东也更友好,”一位投行人士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对于银行等大型金融企业而言,融资是必选项,但是大股东又不愿意丧失控制权,因此用转债代替“定增”是必然选择。

事实上,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发行可转债也避免了在低位增发股份的损失,转债发行人通过转股溢价来追求更高价格的股票发行。

“对于一些中小企业而言,可能业务还处于跑马圈地的阶段,公司股价较低,增发股份不划算,通过发行转债,在未来几年股价上涨之后完成转股,间接实现来高价的股票发行。而投资也接近于买入一个有债息保底的看涨期权,也能获得不错的收益。”该投行人士表示。

不过,随着市场认可度提高,市场容量增大,转债也并不再是中小企业的“定制”产品,不少企业超大规模的融资也通过转债来完成。2021年,A股再融资规模前十大的项目有五单为可转债项目。2021年全年,可转债单个项目平均融资金额约25.06亿元,显著高于定增单个项目平均融资金额14.78亿元。

具体到单个企业,2021年,发行规模最大的单只转债为兴业银行的500亿元,紧随其后的南京银行和上海银行的200亿元,东方财富则发行了158亿元,杭州银行发行了150亿元。

公募基金大举买入

一级市场热门,二级市场的表现也同样火爆,刚刚过去的2021年,中证转债指数上涨17.32%,跑赢上证指数全年涨幅3.91%、创业板指全年涨幅7.95%、沪深300指数全年涨幅-6.21%。

在转债持续上涨的过程中,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也在大举买入。从上交所公布的沪市可转债持有人结构来看,可转债的主要持有人为一般法人、基金、年金、保险、自然人、券商自营和券商资管产品等,其中一般法人和基金的可转债持有市值超千亿,年金、保险、自然人的可转债持有市值在200亿以上,券商自营和券商资管产品的持有市值在100亿以上。

从投资者结构变化来看,基金及年金大比例增持可转债产品。2021年底,基金类投资者较年初增持可转债约392亿元,增持幅度达55.90%;年金类投资者较年初增持可转债约89亿元,增持幅度达40.44%。

百亿规模的转债公募基金也出现。2021年的年报数据披露,汇添富可转债、鹏华可转债在转债市场优异表现的支撑下,2021年4季度规模分别环比增长25.08亿元、25.53亿元达到114.22亿元、101.87亿元。

对此,德邦证券宏观利率组组长徐亮分析,由于转债兼具股性和债性,其对于公募基金,特别是固收+产品的吸引力较大。公募基金逐步提高转债持有规模是长期趋势,做好转债投资也是公募基金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对于转债市场来说,公募基金的投资风格稳健、投资体系健全,公募基金参与转债市场的规模增长有利于转债市场的合理定价。

“过去3年转债和可交换债市场带来了明显的赚钱效应,特别和纯债特别是信用债相比,性价比突出,导致了资金持续配置和流入这一市场。同时转债市场标的增多,市场规模扩容提供了更多可选标的。”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公募基金配置规模的提升可以进一步增加市场的透明度和关注度,也对市场流动性产生了较好的影响,但同时资金的流入流出也可能是市场价格波动的来源之一。

纯达基金可转债策略基金经理张一叶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2021年转债指数涨幅在权益和固收市场各类资产中最高,对于在公募基金的收益提升显而易见的,不论是出于年终排名或者是实际收益,势必增加转债的配置。作为市面上最大的基金类别,固收类基金在久期和信用下沉策略难以起到大作用的情况下,配置转债成为胜负手的存在。”

张一叶认为,展望明年,机构的配置意愿并未出现明显消退,需求将维持高位;供给上,转债在2022年发行储备数量在150支左右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