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南京沪江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沪江材料”)在北交所上市,A股市场再添一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据悉,2020年,沪江材料被工信部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从乏人问津到近两年的持续火热,曾作为工信部首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评审、现任职中国电子商会“专精特新”企业服务中心执行主任的狄前防回忆称,工信部于2016年开始策划专精特新“小巨人”项目;后在2018年组织各地进行申报,彼时各方对此关注度并不高,因此申报企业数量非常少;2019年再次联系各地方,希望能补报一批企业名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首批248家企业名单正式出炉。
截至目前,工信部已累计公布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数量从首批的248家,增至第二批的1744家,再增至第三批的2930家。
毕马威投资战略与并购融资全国主管合伙人王虹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工信部目前已入库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来看,补短板、填空白、深耕细分市场、重研发、产业和资本价值提升潜力大,已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代名词。
“专精特新”热力值拉满
浙粤鲁三省企业数量占“大头”
随着近期多地“两会”陆续召开,部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已纳入部分省市的重点规划。
例如北京市表示,全力支持新三板改革,用好北交所,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培育推动更多“专精特新”企业上市;浙江省设立的目标是,新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家、单项冠军企业20家。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马彬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注于产业链上某个环节,聚焦核心主业,创新能力较强,已成为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坚实保障,是我国转变经济结构和布局未来产业的战略重点,也是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工信部数据显示,目前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4762家(剔除第二批160家未公示企业),带动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万多家。从企业所属地域看,“上榜”数量排名前六位的依次为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广东省、上海市和北京市,均超过250家(大连、宁波、厦门、青岛、深圳单列,不计入统计数据)。
在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看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地域分布与区域工业体系、产业基础、要素集聚程度、营商环境及相关产业政策的支持引导等均有关联。一般来说,在工业产业链体系相对完备,金融、人才等要素较为丰富,且有相关产业等政策支持的地区,出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概率更大。
“浙江省、广东省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居前,可以说在情理之中。”苏宁金融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何南野对记者表示,一方面,这两省经济较为活跃;另一方面,从历年A股IPO企业数量来看,这两个省份同样相对靠前。而对于企业总数排在全国第三位的山东省来说,这或与制造业是该省强项有较大关系。
持续加注硬科技
筑牢制造业强国地基
说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似乎总离不开“细分领域”这一限定词。那么,细分领域究竟能细分到何种程度?
北交所上市的中航富士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鲁军仓告诉《证券日报》记者,2007年公司发布亚洲连接器第一项国际标准,打破了部分发达国家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垄断局面。截至目前,富士达已拥有国际标准11项,专利200余项,其中30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公司也成为我国射频连接器行业拥有IEC国际标准最多的企业,真正实现了连接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产业报国梦。
贵州振华群英电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振华群英”)副总工程师冯小林向记者介绍,作为省级创新型企业,振华群英掌握了继电器、接触器和智能控制模块/组件的关键技术,拥有国家专利近200件,其中发明专利30余件。另外,公司产品在市场占有率亦位列前茅。
可以看到,深耕专业领域、聚焦关键技术愈发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代名词。而从行业分布来看,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机械设备行业有1194家,计算机行业有569家,化工行业有434家。三大行业领域企业总数共计2197家,占比超过四成。
“这三大行业占比近五成,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基本情况。”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机械设备、计算机和化工行业不仅更为强调“专精特新”的重要性、专业化及精细化程度,亦是我国工业化、数字化进程阶段的重要体现。
国信证券高级研究员张立超对记者表示,专精特新“小巨人”中小企业长期深耕细分市场,创新实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核心技术,处于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环节,对于补链强链、解决“卡脖子”难题、推动“双循环”等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而且能够及时对接和适应新技术及其应用,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关注企业成长
政策面厚植发展沃土
小企业撑起大市场,小企业成就大事业。经梳理发现,去年以来,国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