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帮股份所处车用橡胶制品行业企业众多,准入门槛较低,亿元以上规模企业更少,市场集中度低,市场面临激烈竞争。
在上市关键期,盛帮股份(831247.NQ)实控人却发生了离婚诉讼,把这家名不见经传的汽车配件厂商推向市场前台。目前,盛帮股份已连遭深交所三轮问询,据深交所最新消息,创业板上市委定于2022年1月21日审议盛帮股份的首发事项。
资料显示,盛帮股份是专业从事橡胶材料制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为汽车、电气、航空等领域客户提供密封橡胶产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相较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普遍高额融资计划,所属汽车配件行业的盛帮股份融资项目则相对佛系,其募投计划显示,公司募资额仅为1.87亿元,拟分别投向密封(绝缘)制品制造系统改扩、研发中心建设和智慧管理平台建设。而在2019年和2020年,盛帮股份准备上市前两次突击分红金额就高达4330万元。
一边高分红,一边小额募资,盛帮股份立足小众、低端汽配市场,却计划闯关深交所创业板,其成长性如何,能带给市场多少期待?
“久困”于新三板
盛帮股份成立于2004年,设立之初就专注汽车类橡胶密封产品,主要参与低端产品市场的竞争,产品技术含量低、竞争激烈、应用领域单一。时至招股书签署日,盛帮股份核心产品近60%仍是服务于汽车配套领域。
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报告期,盛帮股份营收分别为2.20亿元、2.44亿元、2.72亿元和1.55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054.25万元、3395.46万元、7685.46万元和3657.32万元。盛帮股份在报告期内营收增长缓慢,净利润却实现大幅增长。
但回溯盛帮股份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其净利润高增长仅存在于上市关键期,实际上盛帮股份近20年的经营显示,公司始终难以摆脱业绩增长困境。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盛帮股份的业绩增长可分为四个时期,2006年至2009年,公司平均年营收为3628.90万元,2010年至2013年,公司年均营收达到1.03亿元,2014年至2017年,公司年均营收1.42亿元,此次报告期内,公司的年均营收才达到2.45亿元。从2010年起计算,经过了十年的经营,盛帮股份的营收才实现翻倍,其间仅缓慢增长1亿元。
在业界分析人士看来,盛帮股份成长性不足,主要是由于其所在行业竞争激烈,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所导致。招股书中,盛帮股份称目前公司的主要产品为汽车类、电气类和航空类三大产品,但报告期内,公司的汽车类和电气类产品的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达89.58%、85.94%、84.74%和80.90%,尤其是汽车类产品营收仍占比50%以上。
盛帮股份所处车用橡胶制品行业企业众多,准入门槛较低,亿元以上规模企业更少,市场集中度低,市场面临激烈竞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走访北京多家汽配店了解到,盛帮股份主营业务产品往复油封、旋转油封、静密封等汽车橡胶产品属于低端产品,价格低廉,如果做汽车大额配件更换,上述产品甚至是免费赠送。
盛帮股份在招股书中透露,其往复油封、旋转油封、静密封产品在2021年上半年售价仅分别为每件0.97元、6.20元和1元。
聚焦汽配低端市场显然成为盛帮股份营收增长面临的主要问题,其科技性、创新性、成长性缺失也成为其不受资本青睐的主要因素。
2014年4月18日,盛帮股份挂牌新三板市场,直至2020年12月2日才在股转系统暂停转让。挂牌6年间,公司股票长期缺少投资者关注,股价甚至长期低于公司净资产,2019年年底,盛帮股份每股净资产为6.69元,股价仅在3.6元/股左右,市净率仅为0.5。
2020年,盛帮股份计划IPO上市,公司股价才提得到大幅提升,截至停牌为每股24.99元,截至2021年9月30日,盛帮股份总市值9.26亿元,每股净资产为9.23元,公司市盈率为12.05倍。
挂牌新三板前6年,盛帮股份长期没有受到资本关注,无法进行资本运作,直至2020年2月,盛帮股份为进入新三板精选层,才以6.70元/股、近乎公司净资产的价格向22名公司核心员工定向发行了32万股。截至新三板分层管理办法发布之日,盛帮股份仅完成过一次定向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共计920万元。同时,盛帮股份实际控制人赖凯的朋友通过股权转让,以8.59元/股的价格受让公司部分股份,转让部分总价为241.38万元。
通过关联关系,盛帮股份挂牌8年时间才完成两次融资,累积金额仅1134.40万元,公司才因此满足了定向发行股票累计融资额不低于1000万元的新三板精选层要求。
市场成长性危机
新三板时期表现平平的盛帮股份,依赖报告期业绩增长拟冲刺创业板市场,其后市经营在市场看来仍将是公司发展最大问题。
盛帮股份称,公司产品的主要应用领域在汽车、电气和航空行业,其中汽车和电气领域报告期内收入占比均超过80%,汽车制造和电气设备行业与宏观经济波动具有较明显的相关性,因此宏观经济波动对公司经营业绩有着较大的影响。
盛帮股份汽车类产品主要应用于传统燃油汽车市场,尤其依赖低端的国内自主品牌车型。报告期内,公司汽车类产品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40亿元、1.39亿元、1.53亿元和8279.80万元,收入变化趋势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