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材聚焦|增进数字经济新动能 上海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
时间:2022-01-18 00:00:00来自:聚源数据字号:T  T

【增进数字经济新动能上海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

上海市经信委表示,为增进数字经济新动能,将从多个领域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推动“三智”终端突破(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智能座舱);加快商业化落地应用,支持在嘉定区加快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规模化试点;制定《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终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支持浦东无安全员驾驶立法。

自动驾驶有助于解决人力成本提升、交通安全、司机短缺等诸多痛点,有望成为万亿级的广阔市场。

华创证券王文龙认为:德赛西威、中科创达2021年三季度受到芯片供应影响,增速阶段性触底;四季度随着芯片供给缓解,业绩爆发出相当的弹性,证明了需求很旺;2022年随着芯片供应进一步缓解和智能化放量,存在持续超预期的概率。

高新兴物联V2X模组技术优势明显,车规级模组拥有百万级配套经验;

中海达完成了多款智能汽车车载高精度产品的量产和定点化测试工作。(金融界)

相关概念股:德赛西威、中科创达、高新兴、中海达

【北京冬奥制冰系统获国际奥委会点赞相关公司已在新型制冷领域布局】

据媒体报道,北京2022年冬奥会新建、改建了7座冰上场馆,共9块冰面,均使用环保型制冷系统和制冷剂,其中5块冰面使用二氧化碳(R744)跨临界直接制冷系统,4块冰面使用了R449A制冷剂。近日,国际奥委会相关官员对北京冬奥会场馆建设中的环保选择特别点赞:北京冬奥会冰上场馆采用节能型制冷系统、环保型制冷剂,积极推动了国际奥委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其中二氧化碳制冷系统的使用,率先为世界做出环保和可持续的示范,将使得北京冬奥会成为冬奥会历史上冰上场馆制冷剂GWP值最低的一届冬奥会。

据介绍,北京冬奥会之前,在全世界范围内,从未在大型冰上场馆中使用过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制冷系统。二氧化碳制冷剂ODP(破坏臭氧层潜能)值为0,GWP值仅为1,而传统制冷剂的碳排放是等量二氧化碳制冷剂的3985倍。二氧化碳制冷产生的余热回收后,可以提供70摄氏度热水用于生活热水和除湿再生等用途。相比传统制冷方式,国家速滑馆采用二氧化碳制冰能效提升30%,一年可节省约200万度电。北京大学教授、国际天然工质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张信荣认为,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制冷系统具有安全性高、能耗和运行成本低、环境友好等优点,且全部热量可回收利用,是冰上场馆能源系统中最有前景的工质之一,可使场馆能源系统冷热一体化高效运行,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鼎汉技术天然制冷剂(CO2冷媒)空调产品主要应用在轨道交通列车上,目前正在紧随国家“双碳”目标积极进行市场拓展。

鹏翎股份在新型制冷剂R1234yf以及R744空调管路取得了创新性阶段成果,均通过了德国三方实验室的试验,R744空调管路已经搭载路试车,开始路试验证。(金融界)

相关概念股:鼎汉技术、鹏翎股份

【短缺前所未见硅晶圆迎新一轮涨价潮】

据报道,半导体硅晶圆吹起新一波缺货涨价风。芯片厂透露,近期陆续接获台胜科,合晶涨价通知,涨幅至少一成,合晶部分产品更大涨三成,是此波涨价幅度最猛的企业。据悉,台胜科现阶段订单能见度直达2024年,合晶目前也是全产能生产支应需求,两家公司受惠于市况强劲,今年业绩年增幅可达三成以上,台胜科年度营收有望挑战新高,合晶则将改写历史次高。

点评:此前,全球第二大半导体硅晶圆厂日商胜高(SUMCO)会长桥本真幸已公开表态:”硅晶圆如此长时间的短缺前所未见”。随着台胜科、合晶加入涨价行列,凸显硅晶圆市场正遍地开花,所有企业都享有涨价与供不应求效应,产业正迎来空前盛况。

沪硅产业已成为中国少数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半导体硅片企业,客户包括了台积电、中芯国际、华虹宏力、华力微电子、长江存储、武汉新芯、华润微等芯片制造企业。

立昂微主营半导体硅片和半导体分立器件芯片。(金融界)

相关概念股:沪硅产业、立昂微

【需求激增助力升势镍价一举创下10年新高】

据报道,2022年以来,镍价格涨幅已超7%,其中伦敦镍期货价格更是已创下10年来最高点。

点评:上周二,中国乘用车协会(CPCA)发布了12月份新能源汽车(NEV)的最新数据,数据显示零售销售额同比增长129%,2021的NEV总销售额增长了169%。如此强劲的增长刺激了汽车生产商对电动车电池原材料——镍、钴、锂等的强劲需求。

A股相关概念股主要有青岛中程、兴业矿业等。(金融界)

相关概念股:青岛中程、兴业矿业

【特斯拉巩固石墨供应一体化为负极产能扩张关键】

据媒体报道,特斯拉上个月与澳大利亚SyrahResources公司签署协议,计划从2025年开始购买其生产的80%产品,每年8000吨石墨。后者在南部非洲国家经营着世界上最大的石墨矿之一。

中信建投证券朱玥预计,全球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956万辆,负极需求120万吨。由于加工费不断提升导致人造石墨与天然石墨价差扩大,未来天然石墨市占率或有所提升。负极材料成本中,原材料及石墨化占比较高,完善原材料、石墨化产能布局,成为负极产能释放保障和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