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个维度夯实上海经济发展能级的战略优势
时间:2022-01-13 00:00:00来自:上海证券报字号:T  T

衡量上海在区域、全国乃至全球经济坐标中的地位与影响力,既取决于上海在“十四五”时期乃至二○三五年远景目标期内绝对经济实力的提升,也取决于上海在强化“四大功能”与发展“五型经济”基础上作为中国最具国际化气质的超级城市拥有的综合竞争力。

比照成熟国际经济金融中心的发展经验,上海全球要素资源配置与资产定价能力的提升,既离不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开放的持续推进,也离不开比照国际最高开放与市场运营标准,而若要在要素市场、研发设计、高端制造、系统集成、全球供应链管理能力等方面锻造出竞争优势,还需要强化浦东作为吸收国际高端产业与金融资本超大规模平台的引领作用。

上海是中国参与全球顶层分工的王牌

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在“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扎实稳步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开放。2021年前三季度,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发展彰显韧性,主要经济金融指标与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相比尽管还存在一定差距,但发展势头良好,特别是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基本建成了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海在新一轮发展中获得党和国家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政策支持,是2021年7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不仅进一步明确了上海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本就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而且从目标指引、政策逻辑与操作层面,赋予上海在21世纪上半叶代表中国参与全球顶层分工的“正印先锋”地位可谓纲举目张。

衡量上海在区域、全国乃至全球经济坐标中的地位与影响力,既取决于上海在“十四五”时期乃至二○三五年远景目标期内绝对经济实力的提升,也取决于上海在强化“四大功能”与发展“五型经济”基础上作为中国最具国际化气质的超级城市拥有的综合竞争力。

客观而言,从经济总量与格局变迁来看,面对全国其他地区的竞争压力,上海原先拥有的先行发展优势有的正在减弱,而新的竞争优势尚在培育、形成之中。单从经济和财力而言,1983年,上海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九分之一,财政收入占全国的六分之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近1500美元,遥遥领先于全国其他省份。而到了2020年,上海的国内生产总值不足全国的二十五分之一,只相当于第一大经济省份广东的38%。2021年前三季度,同属于长三角的安徽的经济总量首次超过上海,安徽的省会合肥的经济发展能级与创新潜力备受瞩目。但是,在财力方面,上海2020年的财政收入依然位居全国前列,仅次于广东、江苏和浙江,是安徽的2.2倍。至于上海在战略产业、研发设计、先进科技与高端制造、要素市场体系与资源配置力、系统集成与全球供应链管理能力,尤其是对接国际最高标准和规则的能力方面,则是一般省份难以比拟。国家之所以把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科创中心的任务交给上海,就是看中上海在这些方面的综合竞争优势。

从全球中心城市的发展阶段来看,上海目前正处于着力发展高端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并全力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第四阶段。随着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先行先试不断结出硕果,结合人民币国际化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十四五”时期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期内取得重要进展,在世界级产业创新高地与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制度创新和人才高地的配套支持下,上海将显著提升在全球产业、贸易与金融分工中的战略地位。

上海的经济能级与战略优势仍需加强

上海经济总量从高峰时期的占全国十分之一下降到如今的不足全国二十五分之一,既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以及服务业发展进程中的自然逻辑延伸,也是中国步入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布局更为均衡、经济发展更为多样化的现实体现。当然,作为中国经济的王牌,上海的经济能级必须不断上台阶才能保持量和质特别是影响力的相应提升。概言之,上海在2035年乃至2060年前既要谋求在“双碳”目标下的率先转型,更要在转型中找到能使经济迈向1万亿美元、2万亿美元甚至更高能级的内生动力与战略支点。

从国际比较的视角而言,目前全球前十大城市中,纽约和东京的经济总量在1万亿美元上下,处于第一层次;排名第三的洛杉矶为7500亿美元,领先于第三层次的伦敦、巴黎和芝加哥约1000亿美元,高出排名第八的上海2000亿美元左右;排名第七、第八和第九的休斯顿、上海和北京的经济总量相互之间的差距在400亿至500亿美元之间。根据上海“十四五”发展目标,预计2025年上海经济规模将接近8000亿美元,人均GDP超过3万美元。

当然,真实世界的经济发展要兑现静态的规划,需要破解一系列约束条件。上海经济中长期发展的制约要素,既来自土地与空间布局的刚性约束,也有商务成本不断上升与部分产业“空心化”等不利因素,更有人口老龄化加剧与人力资本优势面临竞争对手挤压的重大瓶颈。而从国内国际环境来看,上海能否真正建成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既要看上海在包括经济发展、研究开发、城市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