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奥密克戎(Omicron)在天津破防,首次在中国引发本土传播,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张颖在当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病例至少已经传播了三代,并可能在社区里已经持续传播了一段时间。奥密克戎在天津破防后,也引发了疫情外溢。1月10日,河南安阳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发布紧急提醒称,该市病例与天津市津南区现有本地疫情属同一传播链,至此,河南省同时迎战奥密克戎变异株、德尔塔毒株。多地也迅速发布了防范奥密克戎变异毒株输入风险提示。
1月10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胡善联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奥密克戎已经在欧美日本等多个国家成为流行毒株,其传播性不容小觑,并且由于其自身特点,在开始流行的时候以类似感冒的轻症为主,传播具有极强的隐秘性,这对中国防疫带来了巨大挑战。
香港大学病毒学家金冬雁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按照中国的防控策略及力度,不会出现类似欧美的奥密克戎大流行,但防控依然不能松懈,也要对当下的一些防疫漏洞进行反思。“奥密克戎逃逸现有免疫保护的能力很强,疫苗保护力下降非常明显,而加强针将提高中和抗体能力。与此同时,需要加强检测能力,提高灵敏度,重点防范超级传播链的发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强调,目前形势依然严峻,奥密克戎变异株的问题值得我们高度警惕,严防境外输入,防人也要防物,特别是口岸城市及冷链货运环节是重中之重,这是遏制奥密克戎境内传播的关键。同时应按照奥密克戎变异株可能在我国其他地区传播的情景做好预案,加紧研制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疫苗,开展新冠病毒变异规律基础研究。
突破本土防线
2021年12月13日,天津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公布消息,天津市对12月9日境外输入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呼吸道标本进行检测,确认检出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B.1.1.529进化分支)。这是中国内地首次发现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
近一个月后,在1月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张颖介绍,从已经报告的18例阳性病例之间的关系和传播链条上来看,病毒至少已经传播了三代,即在1月8日凌晨发现前,病毒有可能在社区里的传播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随着全员核酸筛查,可能会发现更多的阳性感染者。
梳理天津1月8日新增的20名阳性感染者病例发现,其中,9位为15岁及以下的青少年和儿童,感染者年龄最小仅为5岁。
对此,张伯礼指出,天津疫情中小学生等低龄感染群体比例较高,是奥密克戎变异毒株表现出的新特点,值得高度警惕和应对。“从天津目前疫情排查情况发现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感染有明显低龄化趋势,同时儿童、青少年疫苗接种率相对较低、主动就医意识不强,是疫情防控的薄弱环节,应高度关注。”
与此同时,天津奥密克戎变异毒株也已经造成了外溢。
1月8日,位于河南省北部的安阳市,在主动检测人群中筛查发现2例本土新冠病毒核酸阳性个案。1月9日,经河南省疾控中心实验室病毒全基因组测序,显示2例本土病例感染病毒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BA.1分支,经分析比对,与天津市津南区现有本地疫情属同一传播链。
根据安阳市通报的部分病例活动轨迹,其中不少是十八九岁的中学生,他们大多与人群较为密集的学校密不可分。
病毒隐匿性更强
“奥密克戎变异株在中国的破防,与全球疫情有密切关系。”胡善联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
据了解,目前奥密克戎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已经成为取代德尔塔的流行毒株。
1月6日,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突破3亿例,当日的发布会上,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与前一周相比,全球上周新冠确诊病例暴涨71%,达952万多例,是疫情暴发以来最高纪录。
在美国,自1月3日起,首次出现了超过100万的单日感染病例数,几乎创下了新冠大流行以来的全球新峰值。
1月9日,日本东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在记者会上表示,东京都的新确诊感染者中,奥密克戎病毒感染的比例已经高达75%以上。而在4天前,还只有44%。
“传播速度快、隐蔽性强、穿透力强”是本轮天津疫情的特点,也是奥密克戎毒株的传播特点。世卫组织(WHO)研究表示,现有证据一致表明,同德尔塔毒株相比,奥密克戎毒株具有显著的传播优势。
胡善联指出,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患者多表现为无症状或轻症感染,隐匿性较强,患者就医主动性不足,难以在第一时间发现,更容易多点散发或集中暴发,这也是奥密克戎变异病毒当前防控的难点。
“奥密克戎的病毒载量较德尔塔要低很多,这就对试剂盒的灵敏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现在很多地区在做全员核酸检测的时候仍然采用‘10混1’的做法,漏检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了。”金冬雁表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接受采访时也指出,奥密克戎主要引发的是无症状或轻症感染,轻症使得病毒隐匿性极强,难以识别,这反而是此次疫情防控的难点。“有更多轻症病人待在家里面,在家庭传播,只有当重症出现时候病人才去就诊,才会被发现,这时候已经传染了一大片,这才是最可怕的,所以轻症并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