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光伏产业新风口:核心环节定点突围 户用光伏或重执牛耳
时间:2022-01-06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针对终端场景的进一步触及和融合,是本次《行动计划》的最大亮点。

作为实现制造强国和能源革命的重大关键领域,我国光伏产业在经历了过往的快速生长后,其规模和技术水平已经稳居世界前列。智能光伏产业未来五年发展重点在哪里?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印发了关于《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下称《行动计划》)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我国光伏行业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产业技术创新取得突破。

在此之前,2018年4月由工信部、国家能源局等六部门印发的《智能光伏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已经结束一个计划周期。经过上一个智能光伏产业发展周期,我国在智能光伏工厂建设方面成效显著,行业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

“《行动计划》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适应新型电力系统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构建智能光伏产业生态体系为目标,突出在新的计划周期里光伏智能化建设的核心,以全面提升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率。”一位专注电新领域的券商分析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建设智能光伏产业生态体系

尽管官方的2021年光伏新增装机数据尚未出炉,但综合业内消息显示,去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在最后一个月实现赶超。华创证券指出,自2021年12月以来,国内光伏并网冲刺力度超预期,达到60GW为大概率事件。而针对今年新增装机预期,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预测,有望增至75GW以上。

毋庸置疑的是,未来数年时间,我国光伏产业新增装机量将持续维持较高的增速。但在规模化日益领先之时,如何确保光伏产业实现高质量增长,成为各界关注的问题。

在2021年12月中旬的中国光伏行业年度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司长乔跃山指出,“目前我国光伏产业取得了成就,但仍存在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的问题亟待解决。”他表示,工信部电子信息司会同有关部门接下来将重点做好的工作之一便是,发布“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文件,编制推动能源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促进太阳能光伏、新型储能电池重点终端应用,关键信息技术产品的融合创新,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促进新时期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统筹推动光伏产业健康发展。

《行动计划》指出,到2025年,光伏行业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产业技术创新取得突破。新型高效太阳能电池量产化转换效率显著提升,形成完善的硅料、硅片、装备、材料、器件等配套能力。智能光伏产业生态体系建设基本完成,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水平逐步深化。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取得明显进展,智能光伏产品供应能力增强。支撑新型电力系统能力显著增强,智能光伏特色应用领域大幅拓展。智能光伏发电系统建设卓有成效,适应电网性能不断增强。在绿色工业、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农业、乡村振兴及其它新型领域应用规模逐步扩大,形成稳定的商业运营模式,有效满足多场景大规模应用需求。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行动计划》总体上围绕制造端和应用端,为产业如何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方向。

其中,在制造端上,《行动计划》要求加快产业技术创新,并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光伏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包括多晶硅料、硅棒硅片、电池、组件以及电站系统。针对前述主要生产技术环节,《行动计划》分别要求,在多晶硅环节,支持低能耗、低成本多晶硅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稳定性,扩大突破高纯电子级多晶硅;在硅棒/硅片环节,支持大尺寸单晶硅棒拉制,提升单炉投料量,研究大尺寸、低损耗、超薄片切割技术;在晶硅电池环节,持续提升P型晶硅电池转换效率,开展N型TOPCon、HJT、IBC等高效电池的研发与产业化;在光伏组件环节,支持开发应用多主栅、无损切割、高密度封装等高效组件生产技术,加快钙钛矿、叠层等新型电池组件研发与产业化等。

此外,在辅材环节,《行动计划》还提出,要开发基于宽禁带材料及功率器件、芯片的逆变器,提升逆变器系统安全性实时监测处理、在线PID抑制与修复、智能支架跟踪、高性能IV扫描诊断、组件级监控等智能化技术;开发高质量封装胶膜、光伏玻璃和背板产品,开展高效封装用导电胶、异形焊带、智能接线盒等辅材辅料的研发与应用,推动新型高效电池用关键部件及关键设备产业化,开发柔性薄膜电池大面积均匀积沉技术。

智能光伏终端触及多场景

事实上,经过上一个智能光伏产业发展周期,我国在智能光伏工厂建设方面成效显著,行业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

“利用数据‘云智能’平台将互联网、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融入到光伏电池组件生产过程中,实现‘数据平台+算法+应用’闭环生产,打通从工厂接单、定制化配方、自动排产、产线匹配,到智能物流的光伏产品制造全周期数字化管理。”协鑫集成相关人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资源动态调配、工艺过程精确控制、智能加工和装配、人机协同作业和精益生产管理,目前国内头部组件企业均可实现智能化生产作业和精细化生产管控,打造全绿色数字化工厂。

不过,针对终端场景的进一步触及和融合,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