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资本、企业、人才四重共振下,形成了一个创新主体积极、资本投入持续、参与者多样化的紧密协作共同推动的良性循环体系。
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研究员季媛媛上海报道
2021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健康中国2030”战略黄金十年新起点。在新冠疫情持续肆虐两年之下,医药健康行业已成为全球竞逐的产业新高地。
从全球来看,2021年医疗健康行业IPO数量仅次于科技行业。在国内来看,2021年成功登陆A股科创板的医药企业共38家,远超2020年的28家,2019年的16家。而在港交所,2021年共有20家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在港股成功IPO,已递交IPO申请的医疗健康行业企业超过20家,九成以上是来自内地的企业。
近年来,国内生物医药企业密集登陆资本市场,这既得益于2018年港股18A上市新规和2019年上交所科创板的推出,为未盈利生物医药创新企业开启了“IPO融资潮”,也得益于自2015年以来国家新药审评审批制度持续改革,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近年来,我国新药创制的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企业创新能力增强,逐步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与此同时,企业承担国拨经费比重大幅上升,从28.1%提高至53.6%,企业投入的新药研发模式也逐渐形成。”中国科学院院士、重大新药创制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技术副总师陈凯先此前对21世纪经济报道说道。
2015年以来,我国逐步建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医药创新生态系统。在政策、资本、企业、人才四重共振下,形成了一个创新主体积极、资本投入持续、参与者多样化的紧密协作共同推动的良性循环体系。
2020年,中国对全球医药研发的贡献跻身“第二梯队”前列,其中中国对全球研发管线产品数量的贡献跃至约14%,在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
中国也从最初的创新跟跑者快速成长为并跑者,涌现了一批致力于自主创新的本土生物医药创新企业,一批“中国新”甚至“全球新”的产品,加速从中国市场走向世界舞台。
据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统计,2021年国家药监局共批准76个新药(不包含新适应症、疫苗),远超2020年的48个。其中,由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的创新药有26款(不含疫苗和中药创新药),这一数量创近3年来新高。
毫无疑问,国内生物医药企业正进入创新收获期,作为中国医药健康行业的发展主线,创新药正成为中国医药健康市场进一步扩容的主要驱动力。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0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规模3.57万亿元,较上年增加0.28万亿元,同比增长8.51%。预计2022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4万亿元。
不过在2021年下半年,近三年来在资本市场上炙手可热的生物医药板块开始出现“降温”迹象。在多重因素影响下,二级市场对生物医药企业的投资逻辑正在发生变化,其中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不论是在科创板还是港股,生物医药企业IPO“破发”正成为新常态。
那么,生物医药行业正在发生哪些变化?支撑行业成为“黄金赛道”的逻辑是否还存在?未来是否值得持续深度关注?答案或许可以在2021年中找到,也可能会随着2022年的发展而慢慢浮现。
第一部分:创新药加速落地药企进入“收获期”
医疗健康行业一直属于“黄金赛道”,在多重利好因素驱动下,特别是2015年启动药政改革以来我国医药产业已迈入快速发展期,新药上市和商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市场容量也在稳步上升。
2020年CDE审评通过批准IND(新药临床试验)申请1435件,较2019年增长54.97%;审评通过NDA(新药上市申请)208件,较2019年增长26.83%;审评通过ANDA(仿制药上市申请)918件;审评通过批准一致性评价申请577件,较2019年增长121.92%。
其中,审评通过创新药上市申请20个品种(1类化学药14个、中药创新药4个、创新生物制品2个)。审评通过境外生产原研药品NDA72个品种(含新增适应症品种)。
此外,2020年,药审中心受理1类创新药注册申请共1062件(597个品种),较2019年增长51.71%。其中,受理IND申请1008件(559个品种),较2019年增长49.78%;受理NDA54件(38个品种),较2019年增长100.00%。
2021年,据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统计,国家药监局共批准76个新药(不包含新适应症、疫苗),远超2020年的48个。其中,由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的创新药有26款(不含疫苗和中药创新药),这一数量创近3年来新高。2020年为14款,2019年则为16款。此外,2021年经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的中药创新药为12款。
在2021年获批上市的创新药中有多个重磅产品,如中国首款新冠中和抗体联合疗法、中国首款可皮下注射的抗PD-L1单抗、中国首款CAR-T细胞疗法产品、中国首款选择性MET抑制剂、首款由中国公司自主研发的抗体偶联(ADC)药物等。
随着国内生物医药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加强,新药研发上市步伐随之加快。与此同时,新药纳入国家医保目录的数量不断增多速度也更快。作为国内医疗消费最大的买单方,国家医保也对创新药打开了准入大门——每年通过国家医保谈判,实时对国家医保目录进行动态调整,为企业的创新“兜底”。
如在2021年国家医保谈判前,通过初步形式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