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是附着在老字号“张小泉”身上的永恒命题。如何用创新擦亮老字号的金字招牌,张小泉的答案是拥抱年轻人。
在今天看起来十分普通的“厨房剪”品类,是张小泉品类扩展过程中一个标志性产品。自此,张小泉开启了从研究剪刀向“研究人”的转变。
“上市后,公司可以吸引来自全球的高端人才,与世界级的友商平行对接,张小泉品牌地位将进一步确立、巩固。”张国标表示,“未来,我们要成为‘世界的张小泉’。”
张小泉=剪刀?带领老字号“张小泉”登陆资本市场后,张小泉董事长张国标常常要跟人解释,张小泉不只是剪刀。
事实上,张小泉=刀剪+N。这个“N”目前已覆盖了厨房场景、个护场景、家居场景、阳台花园场景等多个生活场景。而且,张小泉半数以上的销售收入来自线上。
老字号是金字招牌,但也伴生着某种束缚。“传承和创新,既是问题也是答案。”张国标说,张小泉要做的是,坚守“良钢精作”的祖训,用创新之“剪”,打破老字号的刻板形象,赋予张小泉活力与年轻态。
近日,张国标做客上海证券报和约珥传媒联合打造的《直面掌门人》节目,述说张小泉的品牌故事,展望百年老字号的新时代征程。
情感剪不断
“张小泉,唯有情感剪不断。”记者走访张小泉基地时,贴在办公区的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
创始于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的张小泉品牌,至今已有近400年历史。2006年,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小泉也是最早一批被商务部评为中华老字号的民族品牌。
那么,393岁的张小泉与62岁的张国标缘起何时?
张国标出生于富阳工匠世家,祖父为石匠,父亲是木匠,皆技艺精湛,名重乡里。上世纪90年代初,张国标在上海滩闯出天地,后设立富春控股集团,涉足供应链、智能制造、医疗康养等领域。
从富春江闯到黄浦江,又回到富春江“反哺”,张小泉是张国标与故乡的重要情感承载。
“难!”忆及入主张小泉的历程,张国标感叹,当时接手张小泉时,企业经营状况很差,年产值才2000万元,员工900多人,平均年龄47岁,平均学历还不到初中学历。“小时候,家里拥有一把张小泉的剪刀,那是一种荣耀。这个耳熟能详的品牌居然沦落至此,让人很痛心。”张国标决意接盘张小泉,重塑老字号的辉煌。
2007年,富春控股集团出资近1亿元取得了张小泉集团的控制权。后来逐步清理历史遗留问题,又花了整整7年时间完成了对上海张小泉的整合,结束品牌纷争,过程之曲折和艰难非同一般。
2010年,张小泉还实施了异地搬迁,经历了阵痛和新生。迁至东洲工业园后,张小泉投资数亿元建立现代化的厂房和生产线,加大人才和研发投入,经营规模迅速扩大,企业利润增至原来的10多倍。
2016年,国资背景的杭实集团以增资的方式,将商标注入张小泉集团,富春控股集团才完全拥有了张小泉品牌。
“当时我们分析了,中国那么大的市场,刀剪工具产品的需求空间是非常大的,未来有着很好的发展机会,就看我们怎么去做。”张国标说,虽然整合难度远超预期,但好在咬牙坚持了下来。
十年磨一“剪”。2017年,张国标开始推进张小泉股份有限公司的上市进程,引入了复星集团、均瑶集团、万丰集团等战略投资人,并于2021年9月登陆创业板。
张国标坦言,张小泉的产业规模在富春控股旗下占比不大,但却是他投入精力最大、关注最多的产业。“虽然富春控股是一家民营企业,但我们不能以利益最大化来计较得失。张小泉是享誉全国的老字号,制造类的老字号企业本来就是凤毛麟角,能够接手并发扬光大,是一件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事。”
在张国标的“打磨”之下,张小泉重露锋芒。2018年至2020年,张小泉的营业收入分别为4.10亿元、4.84亿元及5.7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8.13%;净利润分别为4380.85万元、7230.07万元及7721.60万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2.76%。2021年前三季度,张小泉营收和净利润又分别同比增长32%、21%。
资本市场,则多了一个极具标识度的国潮品牌。
拥抱年轻人
传承与创新,是附着在老字号“张小泉”身上的永恒命题。如何用创新擦亮老字号的金字招牌,张小泉的答案是拥抱年轻人。
2015年,美剧《汉尼拔》闪过一幕,汉尼拔手持的菜刀上赫然刻着篆书汉字“张小泉”。年轻人很快涌入电商平台,将“汉尼拔同款”菜刀抢购一空。2017年春节,张小泉又在《中国有嘻哈》这个节目中推出了“泉叔”这个形象,再次赢得了年轻人的追捧。
“‘泉叔’这个形象是女儿主管品牌的时候推出的,很受欢迎。”张国标说,“张小泉的未来客户肯定是年轻人,他们买单才有张小泉的未来,如果我们还停留在上一辈人喜欢的层面,那张小泉就没有未来了。”
拟人化的“泉叔”形象,拉近了393岁的张小泉与年轻人的心理距离,推升了张小泉在年轻人中的品牌认知度。
张国标表示,在保持良钢精作传承的同时,张小泉一直关注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偏好,早在2011年就组建了电商部。“我们研发设计人员的队伍很庞大,平均年龄大概只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