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大国竞争的前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
西安市中科硬科技创新研究院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1年10月出版
在历经了5年来全球政治、经济等波谲云诡般的动荡、变化后,很多人都会由衷地发出这样的感慨:如果不提高科技水平,中国就很难从容应对外部势力的贸易打压、科技封锁、供应链排挤,中国的发展、崛起之路就会变得异常艰辛、曲折。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和西安市中科硬科技创新研究院组织众多专家、学者集体思考、撰写的《硬科技:大国竞争的前沿》一书,很好地帮助人们深刻认识硬科技在国家间博弈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诸多有助于提高我国硬科技发展水平的思路和方法。
坐了多年“冷板凳”
“硬科技”是指事关国家战略安全和综合国力、能够驱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点产业链上的关键技术。硬科技是我国原创的概念,这个概念是由该书作者之一、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光学博士米磊于2010年提出的,只可惜在当时那个更关注商业模式创新的年代并未引起太多关注,坐了近10年的“冷板凳”。然而,硬科技最终还是受到了高度关注。官方媒体和智库机构纷纷开始研究硬科技,并呼吁社会大众聚焦硬科技,硬科技理念上升为国家话语体系。2021年1月31日,“硬科技”概念被首次写入中办、国办文件。“十四五”规划也提到,要增强科创板的“硬科技”特色。
“硬科技”概念的提出既是中国科技界对硬科技能够决定性地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认可,更是本书的作者群体对读者的警示:当前,硬科技强力主导着全球大变革,而这变革攸关中国的生存、发展和崛起,深处这场变革中的中国亟待弥补诸多硬科技上的短板。
作者在书中用大量的史实告诉读者,人类历史就是一部硬科技发展史,是科技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主导了人类文明中心从“农业文明霸主”的中国西移至发生前两次工业革命的欧洲,继而转至掀起全球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美国。而硬科技又是科技中的“关键少数”,主导着社会、经济的变革、发展。诚如作者所说:“极少数关键技术创新产生了最大的价值,远远超过其他的技术。这些关键核心技术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们具有引领性、基石性、关键性、创新性的特点。”
能为作者这句话背书的是,历次工业革命都是由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主导的。比如,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蒸汽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发电机、内燃机、电信技术,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集成电路、原子能技术等。如果没有这些堪称“关键少数”的核心技术,也就发生不了这三次工业革命。《硬科技》客观的史实介绍、理性的分析论断,毋庸置疑地说明了积极迎接、参与科技革命的国家极大概率会挤进世界强国的行列,而抵触或错过科技革命的国家则会日渐落后乃至一蹶不振。若再结合作者对“科技主导人类文明中心的变迁”的论述,读者可以顺理成章地得出本书所隐含的观点:中国因为错过头两次科技革命,才由盛转衰;因为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即信息技术大发展的末班车,才又重新焕发出活力,站到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
进入21世纪后,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开始全方位爆发,涉及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新材料、能源技术、空间和海洋技术等诸多方面。对此,作者认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这意味着中国在研发硬科技参与世界大变革时会面临激烈的世界科技竞争。作者在书中提醒读者,发达国家为把多数发展中国家遏制在产业链低端,采用了诸多卑劣的科技竞争手段。比如,干扰正常的科技交流、利用非法手段打击竞争对手、直接动用国家机器封杀企业与个人等。面对如此激烈、残酷的科技竞争环境,作者对中国硬科技发展的前景乐观中带有审慎。乐观是因为,中国已将科技创新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中国科研水平得到了整体提高,科技实力显著增强;金融助推科技的成效显著;科技人才体量雄厚,有巨大的人才红利优势;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日趋完善。谨慎是因为,一些作者乐观看待的因素还需再加强、完善,比如金融的助推作用、科技成果的转化等。此外,中国在光刻机、工业机器人、基因编辑技术、新材料等很多高精尖硬科技发展上,仍存在很大不足,迫切需要提高乃至突破!
发展硬科技离不开金融支持
硬科技的开发是个系统工程,需要诸多软实力来支持。这些软实力包括人、财、物、激励机制、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等。本书的作者清醒地意识到了这点,因而没有孤立地谈硬科技的研发,而是先厘清硬科技开发前需要具备的软实力。
在诸多种类的软实力中,作者最看重“财”,也就是金融对硬科技的支持。因为有了“财”,有了资金,才可能调动人才、设备等其他有形的科技攻关要素,才可能支撑起激励机制等无形的科技攻关手段。作者认为:“当代,可以说哪个国家率先建立契合此次科技革命的金融体系,哪个国家就能够率先完成这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新一轮世界格局调整中占据有利地位。”
作者还敏锐地指出金融在支持我国科技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即金融同科技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脱节的现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