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通证券荀玉根
看好岁末年初跨年行情窗口期
岁末年初的跨年行情是最好窗口期,A股或将迎来长牛中的整固。这并不改变我国长期股权投资时代的大趋势,短期的波折是积蓄长期上涨的动力,正如《道德经》中所述:“曲则全,枉则直”。
2021年A股指数振幅创历史新低,2022年市场振幅有望扩大,岁末年初行情可观。三大因素支撑我们看好春季行情:一是宏观政策宽松,从宽货币走向宽信用,地产政策积极微调;二是当前ROE尚处在回升周期中,预计ROE上升将持续至2022年一季度;三是上年11月至次年3月历来是躁动行情的窗口期。
对于2022年全年,我们认为需降低预期。2019年初我们提出,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和居民资产配置向股市迁移,A股或将类似1980年代美股开启长牛。但是长牛并不意味着没有波动,长牛中的回撤每3到4年可能出现一次,背景是投资时钟处于滞胀阶段。2019年开启的这轮牛市已经历三年上涨。展望2022年,A股或将迎来长牛中的休整,扰动因素包括:通胀制约利率、ROE周期性回落等。
配置上,我们建议重点关注三条主线:一是随着经济下行压力被对冲以及房地产债务担忧消退,大金融行业有望迎来修复;二是硬科技行业基本面较好,股价表现强劲,新能源车产业链未来几年有望维持高景气,阶段性消化估值需要等市场环境改变;三是当前消费行业盈利、基金配置均处在低位,往后看消费板块的基本面有望回暖,性价比将改善。2022年值得关注的结构性亮点有二:一是受益于涨价的铜和猪产业链条上的企业,二是疫情受损行业(航空、机场、旅游)困境反转。
广发证券戴康
2022年预计将走向
2021年的“镜像”
结构上,我们预判2022年在五个特征上将走向2021年的“镜像”:
一是,大类资产或将呈现商品上行趋缓、股市下行压力增大、美债利率上行的组合,整体表现预计是2021年的“镜像”。
二是,2022年进入产能扩张“下半场”,但却遭遇企业盈利“下行期”,2022年盈利上的“供需缺口”将过渡到潜在的“供给过剩”。
三是,2022年“双碳稳信用”周期开启,将修复2021年的结构性信用分化。“一加一稳”的双碳信用格局,将形成2021年结构性紧信用的镜像。
四是,从2022年盈利环境和金融条件来看,将略有利于大盘风格。如果进一步综合各宽基指数、各市值区间的盈利预测与动态估值,我们倾向于判断2022年的市场风格很难形成“一边倒”态势,市值风格走向均衡。
五是,2021年的行业表现脉络,最显著特征为“上游好于中下游”。2022年基于PPI-CPI剪刀差收敛、供需缺口逆转、信用周期“一加一稳”,行业配置视线将更多移向“中下游”的线索。
行业配置上,我们建议关注PPI-CPI传导受益的白电、食品加工等;“双碳”宽信用主线的轨交、绿色建筑、绿电运营商等;“供需缺口”或“供需共振”的新能源材料和军工;以及新兴赛道景气分化受益的新能源车、光伏组件、半导体设备等。
招商证券张夏
A股整体
可能呈现“前稳后升”的态势
2022年,居民资金向“含权理财”转移的趋势仍在,但在流动性明显宽松之前,增量资金入市节奏较前两年有所放缓。一方面A股流通市值明显增大,A股的换手率中枢将会保持相对较低状态。另一方面,机构重仓的股票估值处在历史较高的位置。A股的行情将会呈现从喧嚣到平淡的态势,仍有局部的结构性的投资机会,但是幅度可能很难像过去三年一样的波澜壮阔。
节奏方面,2022年宏观经济形势或呈现前低后稳的态势,出口面临高基数下的下行压力,投融资需求有待稳增长政策进一步推出,企业盈利增速在上半年保持下行态势,触发逆周期政策更加积极,新增社融增速有望在三季度前后转正,带来盈利预期上行,届时A股将迎来新一轮上行周期的起点。因此,A股整体可能呈现“前稳后升”的态势,类似“√”。
市场风格方面,2022年虽然在新兴产业上仍有很多投资机会,而“专精特新”、趋势向上的新兴行业中小公司也有获得较高收益率的机会。但整体来看由于企业盈利增速处在下行的趋势,整体环境更有利于业绩相对稳定的大盘股,大盘风格有望占优。价值和成长风格则可能更加均衡,呈现轮动的特征。
行业配置方面,围绕“逆周期”政策发力的低估值修复,以及顺应新科技产业趋势的“顺科技”TMT是核心布局思路。一方面,经济增长的三重压力之下,稳增长政策有望推出,可布局“流动性改善”“稳社融”“新(能源基建与数字)基建”“稳地产”“促消费”等方向。另一方面,以AIoT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正在孕育,自动驾驶、工业互联网等局部趋势正在加速;消费端,随着科技巨头涌入,“元宇宙+AR”产业化正提速。因此科技领域可关注AIoT应用落地(智能驾驶+工业互联网)以及“元宇宙+VR”。
民生证券牟一凌
2022年充满机遇
2021年,信用条件收紧,经济增长放缓,而宏观杠杆率的下行幅度已经超越了2018年。在这样环境下,全市场看似并未下跌,但疫情发生以来的估值已经明显压缩,回到了2019年底水平。能源主动转型下,传统周期的盈利贡献与新能源的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