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对数字经济来说,是极为关键的一年。
从《反垄断法》实施后13年的首次修正,到《数据安全法》的正式施行,再到相关部门对互联网领域不合规行为的常态化治理,都反映出数字经济已进入到正本清源的新阶段。
近年来,互联网、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
发展与安全,是数字技术在深度融合实体经济、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规范与健康发展,才是我国数字经济不断做强做优做大的正确方向。
正本清源
数字经济步入规范发展快车道
2021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摄像头人脸识别遭滥用现象,引发强烈关注。
一个月后,阿里巴巴因“二选一”垄断行为被处以创纪录的182.28亿元行政罚款,成为关注焦点。
在监管的利剑之下,数据违法采集滥用、平台巨头垄断、资本无序扩张等无处遁形。
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先后施行;网络产品安全漏洞管理规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正式出炉;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暂行规定等配套法规规章正在制定;《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已完成公开征求意见……
有关数字经济领域的法治体系,正在不断完善,塑造了行业规范治理的新格局。
与此同时,一系列整治工作的“组合拳”,也在依法有据展开。
工信部持续推进App侵害用户权益专项整治行动,先后三次组织对用户反映强烈的重点问题开展“回头看”;中央网信办先后处理了多起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等案件,阿里、腾讯、小米、字节跳动、快手等被约谈;针对未履行安全评估程序的语音社交软件和涉“深度伪造”技术的应用,相关企业被提前警示。
作为电商平台顽疾的“二选一”也成为重点整治对象。“双11”前,市场监管总局提前为平台打起了“预防针”,同时对于平台经济衍生的直播、社交电商等新模式、新业态加大规范管理力度。
随着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完善,以及执法部门的重拳出击,互联网平台经营者的遵法合规意识不断提升,发展和规范并重,数字与平台经济正步入激浊扬清、正本清源、规范发展的快车道。
守正创新
激发“第五生产要素”生产力
拆掉唯流量论的“围墙花园”,推进互联互通,重建开放的互联网,让数据作为第五大生产要素“流动”起来,成为数字经济的新气象。
近半年来,阿里、腾讯、抖音频频“喊话”,呼吁互相开放。9月17日,微信发布声明,开放了一对一聊天场景中访问外部链接。11月底,微信聊天场景可直接跳转电商购物平台的外部链接,完成从加入购物车到支付的全部流程,并支持支付宝付款。
同时,微信支付与银联云闪付也在陆续推进互联互通,抖音与腾讯也在商谈对等开放上多有互动。百度则发布“超导计划”,将与多家头部手机厂商深度互联互通。
百度执行副总裁沈抖表示,全力支持互联互通,并已经在基础设施、技术能力、服务生态三个层面全面向合作伙伴开放。
数据要素交易流通,激发“第五生产要素”生产力,数字经济在新形势下不断守正创新。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认为,大数据是新的生产要素,是21世纪的“石油”,数字产业是新的产业,以人力资本的投入为主,研发周期短,技术迭代快,是典型的“换道超车”型产业。
我国产业体系健全,是全球制造业产值最大的国家,在数字经济上的优势,可以渗透到实体经济的各个产业。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不仅可以帮助我国数字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也让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11月25日,上海数据交易所正式揭牌。同日,上海数据交易所全数字化交易系统一并启动,首批签约数商即达到百家。与此同时,即将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数据条例》,进一步明确了上海最大程度促进数据流通和开发利用,释放了数字经济服务实体经济的积极信号。
林毅夫呼吁,必须抓住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发挥有为政府作用,克服“卡脖子”制约、法律法规滞后于产业发展等障碍,通过更好的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脱虚向实
扎根融合实体经济的土壤
离开实体经济,数字经济将是“无根之树”。
在云南省孟连县,当地种植的牛油果,借助与新零售代表盒马合作,从产地到北上广的餐桌,只需不到72小时;在陕西铜川,京东科技与当地政府合作建设IoT智能农场,从智能施肥、AI诊断虫害到区块链防伪追溯,智能农场能够实现金银花药材智能化种植,降低药农种植风险,农民收入也大幅增加。
“十三五”期间,我国数字经济年均增速超过16.6%。如今,数字经济在“十四五”规划中已被单列成章,其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