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5年事上磨炼,上交所现场监管制度向新而行,在科创板“试验田”中走向成熟。一支支特殊的“飞行监管队”从交易所出发,钻进错综复杂的资本运作丛林里,仔细查找追寻重大疑点,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施工图”修错纠偏,为注册制试点改革先行探路,为资本市场持续健康成长“零距离”守护。
5年来,从“案头”走向“田头”,在证监会统筹领导下,上交所先后与31家证监局合作,累计派出现场监管人员超过1300余人次,开展各类型现场监管活动200余次,涉及198家上市公司及IPO企业、30家券商机构,足迹踏遍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5年来,从建制到创获,上交所不断深化现场监管制度创新,搭建制度体系、优化工作作风,监管时域贯穿事前、事中、事后,监管覆盖面从上市公司现场检查、IPO企业现场检查逐步拓展到了科创板保荐业务现场督导、债券承销业务现场督导等新业务条线,并持续将“个案经验”转化为“类案智慧”。
5年来,从理念到实践,上交所不断提升现场监管的规范化水平,按照“党建引领业务、廉政护航监管、科技助推发展”的思路,现场监管团队建章立制、夯基垒石,以更扎实的实践经验、更完善的工作机制、更清晰的理念,推动自律监管与行政监管有效融合,不断为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添砖加瓦。
新探索:创新监管模式助力打好问题攻坚战
从全球证券交易所监管实践来看,由交易所开展的现场监管并不多见,能借鉴的国际经验更是寥寥。早在2017年6月,上交所就开始了上市公司现场检查的试点工作,在非现场监管机制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融入现场监管手段,强化所内日常监管与现场监管力量的协同配合,实现“线上监管”“线下监管”相互衔接,将监管关口顺势前移。
5年来,上交所协同各地证监局及证监会稽查部门,聚焦财务造假、恶意规避退市、并购重组乱象、资金占用、违规担保等突出问题和重点领域,果断采取现场监管行动,发出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震慑力。
今年4月,某上市公司“卖企鹅”事件引发市场关注。该上市公司将2020年第四季度销售的52只企鹅分为两种会计处理:44只的销售额1876万元确认为主营业务收入,其余8只企鹅销售作为资产处置收益,这与公司以前年度将企鹅销售收入全部计入资产处置损益的会计处理方式存在明显差异。当时,最新版退市规则已经生效,新增“扣非净利润为负+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的财务类组合指标可能会“圈定”一批“ST”公司。该公司上述操作恰好使得2020年营业收入达到1.14亿元,免于触发退市风险警示。
公司公告发布后,上交所连发3份问询函,层层深入、抽丝剥茧,并迅速联合地方证监局启动现场检查,发现该公司企鹅销售业务相关的部分重要会计凭证和审计底稿存在更改和不一致等问题。2021年7月,公司年审会计师根据现场检查发现的线索,对相关审计证据进行了重新核实,明确企鹅销售收入无法被认定为与其主营业务有关的业务收入。该公司也因销售收入所做的会计处理缺乏有效证据支撑,成为退市新规下首例被监管强制认定“*ST”的上市公司。
2021年11月,上交所发布关于财务类退市指标中营业收入扣除的《指南》,进一步明确了营业收入扣除项的情形和判断原则,为防范“卖鹅保壳”的闹剧重演提供了制度保障。
“监管力量下沉市场一线,通过直插现场,可以更直观地了解上市公司日常监管的焦点、难点、痛点问题,做到精准聚焦、精准发现、精准处置,并为后续制度的完善提供扎实依据。”一位参与该项目现场检查的工作人员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
“忽悠式”并购重组也是上交所开展现场监管的重点领域。近年来,部分实际控制人视上市公司为“自留地”,把自有资产以超高价格装入上市公司,意图借道重组侵占资金,以表面合法的形式侵蚀上市公司利益。更有甚者,某上市公司以溢价率超过70倍的价格收购一家成立仅三年的跨境电商,引发市场诸多质疑。
上交所对此主动出击,提前锁定热点类、题材类、误导类公告,在重组准备阶段累计开展9家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专项检查。在“事中干预型”现场检查的威慑下,多家公司主动终止了收购计划,提前化解了高商誉风险,也防范了异常交易演化为重大恶性的违法违规行为。
据记者了解,自2017年以来,因被现场检查发现存在相关违规问题,先后有35家上市公司及实际控制人等各类主体近60余人被采取行政或自律监管措施,其中1人被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6家上市公司因涉嫌财务造假或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现场监管快速行动,后续处理掷地有声,彰显了一线监管的有效性和威慑力,提高了上市公司违法违规成本,用监管个案的“力度”呵护着投资者权益保护的“温度”。
勇创新:现场督导压严压实IPO“看门人”责任
自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以来,在上交所IPO现场检查的经验基础上,保荐业务现场督导制度应运而生,现场监管方式由此突破创新,并成为进一步压严压实中介机构责任的可复制经验,逐渐走向制度化、公开化、常态化。
注册制以信息披露为中心,把选择权真正交给市场,保荐机构必须要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