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0年起步算起,中国期货市场一路栉风沐雨,走过了31个年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期货市场改革至今渐入佳境。即将过去的2021年,中国期货市场实现多项跨越式发展,保证金规模首破万亿,市场建设亮点纷呈,服务实体扎实落地。
对期货市场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最好的时代。2021年落幕之际,证券时报记者与业内人士深入交流,决定以八大关键词作笔,为行业描摹时年“肖像”。
破万亿
2021年,中国期货市场延续去年良好的发展势头,各类机构和产业客户踊跃入市,全市场保证金历史上首破万亿大关,树立市场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
据中期协数据,今年4月底,全国期货公司客户权益升至10243.52亿元,首破万亿大关,之后行业规模扩张不停步。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0月末,全国期货公司客户权益达到12153.75亿元,同比增长57%;1~10月全国期货公司合计净利润为109.69亿元,同比增长70.09%。伴随着市场的稳步发展,期货服务产业和实体经济的能力也不断拓展。
谈到中国期货业发展,兴业期货董事长吴若曼表示,中国期货市场覆盖品种愈发完备,所涉及行业基本覆盖国民经济的主要构成部分;价格发现和定价能力持续强化;市场流动性和容量不断扩大;场外市场持续壮大、工具和业务模式不断增加。这些都为期货市场服务广大实体经济和投资者进行大类资产配置奠定了坚实基础。
东证衍生品研究院指出,我国期货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第一,品种不断丰富。目前我国已经上市94个期货、期权产品,覆盖农产品、有色金属、钢铁、能源、化工、金融等国民经济主要领域。第二,市场容量和深度不断扩大。我国期货市场资金总量已突破1.2万亿元。第三,法律约束逐渐规范。随着所受重视程度的进一步提升,期货行业大有可为。
南华期货副总经理朱斌特别提到了国内财富管理发展给期货市场带来的机会。在他看来,财富管理在推进的过程中,一定会考虑到风险和收益两个维度,目前风险管理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善于利用衍生品,从专业的投资角度而言,风险是更需要管理的问题。
创新
创新是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永恒主题,2021年也不例外。
今年初,生猪期货率先上市成为行业盛事,之后花生期货、棕榈油期权、原油期权等新品种陆续推出。虽然今年期货市场上推出的新品种数量不多,但行业还是围绕市场建设和功能发挥做了大量基础工作。
首屈一指的是广期所的开业。2021年4月19日,广州期货交易所(简称广期所)正式揭牌成立,这是国内第五家期货交易所。广期所总经理朱丽红近期参会时透露,根据证监会批复的广期所两年品种上市计划,广期所产品布局主要涉及4大板块、16个品种。其中,碳排放期货等绿色发展类是核心战略板块。
此外,上期所旗下上期标准仓单交易平台打通期现结合“最后一公里”,目前基本实现上期所品种全覆盖,有效提升了交易所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和深度,在业内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
“从发展趋势看,我个人最关注场内外市场联通、境内外市场打通,创新型期货品种上市及创新业务模式等问题,一方面这关乎期货市场本身规模的持续壮大,另一方面则关乎其发展成长质量。”吴若曼说。
浙商期货研究所所长徐文杰认为,期货创新品种的开发和上市意义重大。首先,创新品种的上市意味着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工具和手段更加丰富,以广期所为例,该交易所在国内率先上市碳排放权期货和商品指数期货在内的创新品种,极大填补了我国商品市场在这些领域的空白。其次,积极发展创新品种也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结构持续优化的内在要求,尤其是对于新兴产业而言,新的增长点日益形成,正需要相应的期货品种来管理风险,例如目前新能源产业相关的原材料需求增长非常迅猛,积极研发和上市相应的交易品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套期保值
2021年以来,实体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参与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的规模稳步提高。从全国期货市场来看,今年上半年,发布套期保值公告的A股公司数量已经达到556家,超过去年全年。
多位期货业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反映,去年以来,产业客户对参与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管理风险始终保持着很高的热情。可以看到,多数公司运用套期保值取得良好效果,当然“伪套保”属于例外,比如豪悦护理因“伪套保”巨亏而引起轩然大波。
吴若曼指出,在双碳战略逐步推进落地,以及各产业链内生持续转型的趋势下,大宗商品上、中、下游相关品种的供需平衡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此外,叠加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的影响,期货市场主要品种及相关品种的价格运行特征也出现明显变化:一是趋势性变强,二是区间波动变大,这使得产业客户参与期货市场来管理价格风险的必要性大大增加。国内期货市场不断成熟,期货应用工具日趋丰富,则显著提升了相关产业客户参与的便利性和有效性。
产业客户参与期货市场越来越多,这成为一个明确趋势。朱斌表示,国内产业慢慢进入规模化运作,企业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对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下降,存在风险管理的内生需求。交易所、期货公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