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即将结束,资管新规过渡期进入“倒计时”。
2021年,银行理财市场迎来巨变:加速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压降不符合新规的“老产品”。巨变之下,绝大部分银行机构可以如期完成整改任务,还有少数银行在“紧赶慢赶”中面临无法按时完成整改的压力。
业界人士认为,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并不意味着行业转型步伐就此停止,而是再次站上新起点。对银行而言,眼下亟须考虑的问题是“转型过后银行理财业务该如何发展?”“理财产品如何吸引投资者?”同时,叠加理财产品估值法切换和现金管理类产品整改未到期等因素,2022年银行理财或将面临新挑战。
银行理财净值化比例达86.56%
2018年4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下称“资管新规”)。根据监管要求,资管新规过渡期原设定在2020年年底结束,后来延长至2021年年底。
资管新规过渡期即将结束,而后开启的将是全面净值化时代。作为资管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理财业务净值化转型也进入冲刺阶段。
据银行理财登记中心发布的《2021年三季度理财市场数据分析》显示,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净值型产品规模占比为86.56%,较去年同期提高26.08个百分点。预计到过渡期结束时,净值型产品规模占比或超过90%,部分银行可完成全部净值化转型任务。
目前,净值型理财产品已成为各家银行主流新发行产品。据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监测的数据显示,2021年11月份银行及理财公司发行的净值型理财产品数量为2746只,环比增长23.42%,同比增长19.81%。
从转型进度来看,不同类型银行间存在明显分化。据普益标准数据显示,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以及城商行三季度净值化表现均高于预期。截至三季度末,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净值化转型平均数分别为80.62%、83.18%和93.7%,分别环比增长为21.3%、14.08%和11.49%,增速明显高于二季度。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虽然目前来看银行理财净值化进程较为顺利,但仍有个别银行历史遗留问题较严重,比如新老产品之间过渡、投资者教育、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优势削弱等。
业内人士预计,过渡期结束时,可能仍有10%左右的理财存量资产无法按时完成整改。据中国理财网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12月28日,目前市场在售的565款理财产品中,非净值型理财产品仍有27款。在目前市场上仍存续的31220款理财产品中仍有1801款属于非净值型理财产品,占比5.77%。
对于存量产品,银保监会近期表示,将督促相关银行机构在总行层面建立专门台账,逐笔锁定细化方案,采取集中统一、单独统计、严格问责等管理措施。
中央财经大学资深金融专家何晓宇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不能“一刀切”,因为此前发行的理财产品可能期限较长,还未到期,强制清零容易引发问题,所以仍需一个自然过渡的过程。而且资管新规过渡期并非要求强制清零,而是不断压降存量,促使其顺利完成净值化转型。
值得注意的是,资管新规出台后,银行通过设立理财子公司来促进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2021年三季度理财市场数据分析》显示,截至2021年9月末,理财公司共获批筹建29家,其中21家已正式开业,产品存续规模达13.69万亿元,较年中增长36.75%,同比增长2.75倍。随着理财业务转型与理财公司发展,理财公司市场份额占比稳步增加,达48.97%,成为理财市场绝对主体。
目前,监管部门支持符合条件的银行设立理财子公司,但并非所有银行均符合设立条件,没有成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在理财产品发展上可能会受到部分限制。
易观高级分析师苏筱芮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目前要求来看,监管层正在引导银行机构,特别是中小银行逐步回归信贷业务,回归本地业务。
多位专家表示,随着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进入冲刺阶段,银行机构也面临更大压力和挑战。压力来源之一是部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尚未转移至理财子公司,特别是对于无法成立理财子公司的中小银行。此外,非净值型产品仍在银行理财子公司中占据一定比例。
“未来理财子公司一是要注意母行产品质量的维护;二是要做好金融消费者相关的沟通与保护工作。”苏筱芮称。
净值化转型仍存个别“顽疾”
《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虽然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稳步推进,但仍尚存个别“顽疾”,主要包括摊余成本法估值限制以及现金理财整改。
此前,为了迎合消费者稳健的投资需求,不少银行借助“体外资产池”,采用成本法计量、减少净值波动,但这并不能真实反映市场变化对产品净值波动的影响,因此被市场称为“伪净值”产品。同时,其也成为一些银行或理财子公司“冲规模”的利器。上述行为则极易引发期限错配风险、流动性风险。为了管控其规模和经营模式,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多次发文推进理财产品优先使用市值法估值,加快理财转型进程。
中信证券首席FICC分析师明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绝大部分理财产品会如期完成整改目标,但不排除个别产品通过多层叠加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