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如何找准公司定位、廓定发展方向,在未来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券商资管行业未来转型发展关注的重点。就此,券商中国记者对中信证券资产管理业务董事总经理刘曼进行了专访。
刘曼认为,资管业务空间广阔。从市场需求来看,在居民资产配置向资本市场转移的大背景下,资产管理业务未来将在养老投资、机构服务、财富管理三个领域迎来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券商资管在与其他类型资管公司的竞争中将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
刘曼表示,面对业务模式新老交替的行业转型发展环境,中信证券资产管理业务秉持“为人民谋幸福、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的初心和使命,遵循多管齐下策略完善业务布局,面向养老、机构、零售等各类风险收益特征的投资者提供投资管理服务,充分发挥平台资源优势,持续加强投研建设、产品创新和客户陪伴,积极筹划准备资管子公司的设立申请,并在条件允许时申请公募牌照。
截至今年6月末,中信证券资产管理规模合计人民币13909.62亿元;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单一资产管理计划及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规模分别为人民币3614.15亿元、10294.42亿元和1.05亿元。其中主动管理规模人民币11663.68亿元,资管新规下公司私募资产管理业务(不包括养老业务、公募大集合产品以及资产证券化产品)市场份额约13.84%,排名行业第一。
看好三大领域发展机遇
券商中国记者:能否谈谈资管业务的发展机遇?
刘曼: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以来,资产管理行业改革逐步深化,经历了三年的转型调整期后,行业规模已恢复平稳上升趋势。截至今年6月末,我国资产管理行业总规模达127万亿元,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各资管机构已全面转向净值化管理、组合投资的长期发展轨道,体现资管行业整体向好的发展态势。
从市场需求来看,在居民资产配置向资本市场转移的大背景下,资产管理业务未来将在养老投资、机构服务、财富管理三个领域迎来发展机遇。
其一,养老投资。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18%,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以长期投资、稳健增值为主要特征的居民养老理财需求未来将日益迫切。而从养老金资产占GDP比重、养老三支柱规模分布结构等方面来看,中国养老金体系相比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十四五”期间,国家层面也高度重视并将持续推进养老服务发展,预计中国养老第二、三支柱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将是资产管理行业的重大机遇。
其二,机构服务。银行理财在净值化管理转型过程中,需要借助外部专业投资管理的经验和能力,不断丰富和细化策略产品谱系。企业客户在投资、融资、股权管理等方面也有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因此,机构客户委托投资管理以及由此衍生的研究、风控、绩效评估等各项附加服务均有业务机会。
其三,财富管理。在居民可支配收入迅猛增长的背景下,居民对财富管理的热情空前高涨。中国的财富管理市场无论是高净值人士,还是个人普通客户,在理财的需求端呈现旺盛的态势。资管机构通过深入的用户画像,了解客户的偏好与需求,有针对性的构建投资组合,提供契合不同投资者的差异化与多元化财富管理需求的产品,是未来资管行业潜在发展方向之一。
券商中国记者:能否简要介绍下贵司资管业务打法?
刘曼:面对业务模式新老交替的行业转型发展环境,中信证券资产管理业务秉持“为人民谋幸福、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的初心和使命,遵循多管齐下策略完善业务布局,面向养老、机构、零售等具有不同风险收益特征的投资者提供投资管理服务,持续加强主动管理长效机制建设,培育资产配置、风险定价、产品服务创新能力,根据客户需求、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和科技系统提供综合解决方案服务,逐步完成净值化转型升级。
在客户开发方面,一方面大力发展社保及基本养老、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等养老业务,积极推动银行主动管理业务转型,与理财子公司、银行私行合作取得新进展,丰富非银客户服务模式,为上市公司及拟上市公司等企业客户提供流动性管理、股票投资、员工持股、战略配售等综合金融服务;另一方面,以大集合产品公募化转型为抓手,全面提升零售个人服务质效,不断完善零售财富业务体系建设,积极助力普惠金融业务发展,同时以FOF产品为载体迅速做大高净值个人业务。
在产品设计和投资运作过程中,注重把握国家宏观战略部署和改革政策,践行ESG理念下的可持续性价值投资,严禁投向法律法规及监管政策限制的行业,着重支持国家产业政策引导的行业和方向,关注科创板注册制、北交所成立等多层次资本市场质效改革举措带来的投资机会,紧密服务国计民生,为实体经济转型和资本市场发展注入活力。
大力发展养老投资业务
券商中国记者:券商资管在养老金体系发展中可以发挥哪些作用?
刘曼:在养老投资方面,随着主动管理能力不断提升,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可以依托于自身在固收、权益等领域的投研能力和经验,针对养老资金的投资需求特性,借助社保和基本养老、企业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