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冶云商希望通过“平台+物流+生态圈”模式,打通钢铁产业从生产端到使用端的服务闭环。
目前,公司平台上业务对接钢厂及其分支机构300多家,其中系统直接对接钢厂超过30家、深度合作钢厂超过70家。
“国资、民企、员工持股和外资相结合”的股权架构,助力公司高质量发展。
欧冶云商自2018年10月扭亏为盈,至今已连续盈利38个月。
欧冶子,春秋越国人,因冶铸出第一把铁剑“龙渊”被誉为铸剑鼻祖,也是他发现了铜和铁性能的不同,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幅提升。以“欧冶子”为名,欧冶云商的成立也寓意着公司从钢铁行业中积累传承,重塑以钢铁为核心的大宗商品流通格局的决心和信心。
欧冶云商是原宝钢集团整合原有电子商务优质资源,以全新商业模式建立的第三方产业互联网科技平台,通过智慧交易、智慧物流、信用管理、知识及技术应用等产业链增值服务,连接并赋能供需两端的钢厂与中小微企业用户。
作为国资委首批员工持股试点企业之一,成立6年的欧冶云商背靠大股东的战略资源和支持,已经构建了以钢铁产业链服务为核心的第三方生态服务体系。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官网消息,欧冶云商上市材料已获深交所正式受理,拟登陆创业板,目前正处于审核流程中。
以服务钢铁产业为创新之本
2015年2月,欧冶云商成立。与传统消费品电商以推进交易渠道透明化为主的模式不同,欧冶云商希望通过“平台+物流+生态圈”模式,打通钢铁产业从生产端到使用端的服务闭环。
从立项到成立仅耗时4个月,快速的决策执行力度证明了集团对于新公司的决心和信心。野心有点儿大,但要把事做成却不那么容易。
中国钢铁产能占全球一半以上,钢铁工业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但存在大而不强、产能结构不平衡等问题。如何解决钢厂和终端对远期资源销售市场不确定性的痛点,以及对远期资源销售定价缺乏基准和秩序的痛点,一直是钢厂和下游用钢企业的难题。
而信息、需求的不对称,也让采购难、销售难的问题长期存在;众多长尾客户对于钢材的少量多样化需求也很难得到及时满足;在“双碳”背景下,循环物资的利用也成为钢铁产业链公司的新课题——而欧冶云商就是来打通钢铁行业的“任督二脉”的。
金文海告诉记者,欧冶云商脱胎于中国宝武,对钢铁行业和钢铁产业链有着深刻的理解,并不是单纯要做一个互联网平台;其中对产业的理解不同,底层逻辑不一样,对于商业运营的看法也完全不同。在发展过程中,公司也曾尝试过补贴式引流、促销造节等电商惯用的营销手段,但最终都回归到钢铁产业服务体系打造的本质上来。
“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提高了什么效率、降低了什么成本、创造了什么价值。”金文海说,这也成为欧冶领导班子经常一起自省的三大问题。以改善钢厂的产销矛盾为例,通过欧冶云商平台的长尾效应,钢厂可以触达尽可能多的终端客户群体,同时促使其通过远月资源的销售进一步改善自身的产销矛盾,做到产销平衡——这才是欧冶云商的平台价值所在。
目前,公司平台上业务对接钢厂及其分支机构300多家,其中系统直接对接钢厂超过30家、深度合作钢厂超过70家,通过欧冶平台现货交易、产能预售、平台化统购分销等模式,钢厂实现了与中小用户的直接对接,高效满足了中小用户个性化需求,同时也在探索推进基于算法模型的钢厂战略用户需求预测等,服务多家典型应用钢厂,进而助力整个钢铁行业的供给侧改革。
首批试点员工持股计划
2016年底,欧冶云商在筹备首轮混改时,获得国务院国资委首批员工持股试点企业资质。作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金文海感慨颇深。
当时,欧冶云商是10个试点企业中唯一处于亏损状态的企业,且面临商业模式尚不清晰、经营发展困难重重等挑战,第一批共有144名符合条件的员工进入员工持股范围。在坚持“自愿投资、自主决策、风险自担”原则的基础上,最终有126名员工选择加入员工持股计划,持股计划放弃人员比例超过12%。
“欧冶云商属于典型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高端的管理和技术研发人才是公司战略目标达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我们的员工持股计划面向公司骨干人才队伍,通过对骨干人才绑定和激励带动公司整体竞争力的提升。”金文海告诉记者,“我们坚定地相信自己做的是有价值的事,平台建设需要长期的科技投入和模式探索,过程中我们经受住了很多质疑、挑战和煎熬。”
事实证明,员工持股试点留下了“能人”,直接激发了欧冶云商人才队伍的创新、创业、创效。公司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实现重大突破,不仅取得了各项经营业绩的持续快速增长,保持行业领先地位;而且在产品服务创新、流量价值变现等战略举措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圆满完成了历年工作目标。
欧冶云商自2018年10月开始扭亏为盈,至今已连续盈利38个月。
据介绍,欧冶云商的收入来源主要来自“互联网服务”(现货交易、产能预售、撮合服务)、“互联网交易”(平台化统购分销、循环物资交易、跨境交易)两块主营业务,“物流服务”和“其他服务”主要为配套支撑交易环节,以及后续的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