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生长激素治疗方法突然进入越来越多家长的视野,在资本市场上“生长激素”概念也迅速“出圈”。生长激素市场在今后发展空间广阔。不过,今年以来公众舆论多次聚焦生长激素,直指“滥用”现象。若这些事项难以遏止,未来不排除被纳入监管重点监控的可能。
日前,济川药业公告,公司通过License-in(许可引进)模式,预计斥资超20亿元获得天境生物伊坦长效重组人生长激素(下称生长激素)在中国市场开发、生产及商业化的独家许可。公告发出后3天,公司股价最大涨幅达33.18%,市值上涨近50亿元。
舆论关注济川药业进军生长激素行业的动机与收益。中国的生长激素行业,无论是在科研领域还是资本市场,都是一个现象级的产业样本,一条广受追捧的网红赛道。
在二级市场,以长春高新为例,从2008年到2021年5月,公司股价从4元左右,一路攀升至522.17元,获得百倍左右的市值增长。一切都归功于“生长激素”这个神奇的“催化剂”。
但是,近年来舆论、市场、监管等关于生长激素的探讨与反思越来越多:孩子是否有必要接受生长激素治疗,是否安全可靠?行业商业模式是否健康?为何这种治疗方式会突然盛行?面对“滥用”诟病、集采要求与监管规范,生长激素产业的未来将何去何从?
有效,但非“神药”
“实际上,对于身材矮小的儿童,真正需要生长激素治疗的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绝大多数孩子在长高过程中只需要进行均衡的饮食、规律的运动及良好的睡眠,并不需要使用生长激素。如需接受生长激素治疗,必须先进行儿童骨龄、生长激素分泌水平等检查,还需排除其他疾病。”北京某三甲医院儿科专家告诉记者,如果家长怀疑孩子长得慢、长不高是与缺乏生长激素有关,不妨先去医院进行检查,并由专科医生进行评估,再决定是否需要使用生长激素。
多位业内专家、医生表示,对患有生长激素缺乏症、特发性身材矮小的儿童,生长激素是目前公认的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临床数据显示,通过生长激素治疗,患者的平均成年身高可以增长2.5厘米至7.6厘米,效果因人而异。
生长激素在治疗中有副作用吗?
答案是肯定的。今年10月下旬,国家药品监管局发布的《生长激素非神药基本常识要知道》称,生长激素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包括:注射部位局部一过性反应、体液潴留、注射部位肌肉组织萎缩、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高血糖、胰腺炎、脊柱侧凸、股骨头骨骺滑脱、腕管综合征等。
还有儿科医生告诉记者:“生长激素是矮身材类疾病的常见主要治疗方式,通常需要持续治疗至少1至2年时间,疗程长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一直是国内外学界和家长关注的重点。”据其介绍,患儿在接受生长激素治疗的过程中,漏针现象比较常见,社会节奏快、工作生活繁忙的地区更为严重与普遍,这也导致了治疗效果的不及预期与对产品口碑的评价不一。
治疗可能会每周一次或多次,直到停止发育,治疗时需要反复看医生、做X光和抽血,还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问题。
从成本看,药品招标信息显示,粉针每年的花费约1.9万元,水针约4.2万元,而长效剂型的开销每年在19.6万元左右。这对不少普通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一门贩卖身高焦虑的生意?
从1958年的人垂体生长激素,到如今的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合成,使用生长激素用于矮身材儿童的治疗,在全球范围内有超60年的历史。就在近几年,生长激素治疗方法突然进入越来越多家长的视野,在资本市场上“生长激素”概念也迅速“出圈”。
为何如此?
“企业在市场推广方面的努力肯定是不容忽视的,相关公司的销售费用可见一斑。但生活水准的提高,审美风气的变化及治疗方式本身的进化,都是决定性因素,缺一不可。”一位长期关注儿科医学投资领域的投行人士对记者表示。
“学习成绩、特长、相貌等都是竞争要素,身高也不例外,现在部分职业在招聘时对身高有明确要求,婚恋市场更是这样。”一位家长说,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兼具外貌和能力,哪怕费用稍微高一些,也值得。他甚至透露,身边也有家长希望借助药物为孩子的身高“美容”,在被公立医院拒绝后,拿着病历去民营医院购买生长激素。
天境生物首席战略官朱杰伦介绍称,就目前生长激素产品使用的诊疗情况看,国内外都有一系列严谨的诊疗标准和流程,医生需进行一系列严谨的检测项目后方可开处方。
有对孩子身高感到焦虑的家长,就有利用焦虑牟利的人。
记者了解到,的确有一些医药代表用高额回扣来引诱儿科医生滥开处方,也有一些儿科医生为了回扣对前来就诊的儿童进行超适应症用药。
今年5月21日,长春高新在投资者电话沟通会议上表示,目前公司生长激素30%以下在公立医院销售,70%以上在其他合作医疗机构销售。在未来,生长激素在民营医疗机构的销售占比会进一步提升。这也一度成为社会认为生长激素被滥用的依据。
“仅因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身高感到焦虑,产生滥用苗头,从而为患儿带来健康风险,就全盘否定生长激素,这是因噎废食。更重要的是加强监管,保证医生用药的合规合理。这样对患者、正规经营的企业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