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微企业是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源泉和引擎,支持好中小微企业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场外市场走过了十载的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下称“上海股交中心”),截至目前共计服务企业10975家,帮助企业实现融资总额2730.43亿元,为不少中小微企业的成长与发展起到了“孵化器”和“助推器”的作用。
作为最早参与我国场外市场建设的一名“老兵”,上海股交中心总经理张云峰日前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区域性股权市场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中小微企业的重要渠道。场外市场在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中需要创新思维,聚集资源,打造新型市场化融资平台。
探索区域股权市场发展路径
作为最早成立的区域股权市场之一,上海股交中心启动运营至今已有10年,也是成立以来长期实现盈利的一家股权交易场所。
“场外市场的未来是可期的,区域股权市场的经营现状却不尽如人意。”张云峰表示,从整个行业看,目前各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普遍亏损运营,为数不多有盈利的机构,盈利主要是靠股本金收益和政府强制企业托管收费来实现。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资本市场,这是将其写入证券法和纳入证监会统一监管的基础。严格来讲,除了股权融资交易、债券融资交易,其他均不属于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的本源业务。
上海股交中心股本金较小、没有政府补贴,何以能实现自负盈亏?张云峰表示,上海股交中心实现收益,主要靠发挥资本市场功能。资本市场的主要收益来源是挂牌企业缴费、中介机构缴费,以及交易佣金和有附加值的金融服务。“通过资本市场主业的发展,上海股交中心从开业到现在一直没有亏损,且常年对股东进行现金分红和股权分红。”
据张云峰介绍,上海股交中心目前形成了六大业务板块:一是科技创新板(N板),专门服务科技型、创新型的中小型股份有限公司;二是股份转让系统(E板),服务对象为已过初创阶段,具有一定规模、持续经营能力的股份有限公司;三是展示系统(Q板),为各类企业提供规范运营、能级提升、重组并购、产业整合、展示宣传等服务;四是债转股转股资产交易平台,为符合国家降杠杆政策的股权资产,提供挂牌交易、信息发布、登记托管、清算交收、尽职调查、居间撮合等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五是股权托管系统;六是债券系统。
目前,上海股交中心挂牌及展示企业逾万家(N板企业401家,E板挂牌企业465家,Q板展示企业7859家,托管企业237家),还与上交所科创板建立对接机制,为上交所科创板培育上市资源。
打破地域限制聚集资源
在张云峰看来,资本市场的功能是资源配置和资源再配置。资源配置是集聚社会资本,将其交给实体经济,让实体经济创造社会财富,此为融资;通过衍生产品的交易让有资金的人拿到资产,让需要钱的人拿到现金,此为再配置。如果一个市场不具备这两种能力特别是融资功能,这个市场的存在就无任何意义。
“绝大部分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功能发挥有限,甚至没有发挥功能,变成了金融服务公司,开展培训、咨询、对接、扶贫、县域经济帮扶等非功能性工作。”张云峰说。
这条路如何才能走得通?张云峰称,“资本市场一定要聚集资源,资源越聚集,市场就越活跃,就更容易聚集资源,为更多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目前,区域性股权市场的资源都是高度分散的,相互割裂、不能有效聚集资源,谁都很难做得好。”
张云峰认为,在通信和结算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每个市场都建立功能相同的信息技术系统,完全是重复建设。他呼吁,统一后台,开放前台,多地挂牌,共享资源。统一后台是指,选取运营规范、信息系统容量大、安全稳定、技术人才储备充分的信息系统,作为统一的后台,股权托管、交易撮合、登记结算等由统一后台集中完成。开放前台是指,各地市场依然按照本地业务规则开展业务、实施市场管理、为挂牌公司提供服务。多地挂牌是指,在统一后台的支撑下,区域内企业可选择一个或多个市场挂牌融资。资源共享是指,企业多地挂牌,可共享每个市场的投资者、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
据介绍,在促进区域性股权市场融合发展方面,2020年7月,证监会发文允许包括上海股交中心在内的5家市场开展区块链试点。上海股交中心还与部分股交中心建立起协同服务企业的合作机制,通过一地挂牌两地展示的创新举措,推进市场间形成信息互通、市场共建、协同服务、创新研究、监管协作等方面的新型合作模式。
张云峰期待,未来能打破股权交易的地域限制。他举例称,美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形成,就是通过竞争实现优胜劣汰,自动形成多层次的格局。在我国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应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让部分市场展现强大活力,惠及中小企业。
培育投资者促进市场交易
区域股权市场交易难是一大问题,区域性股权市场融资功能发挥不佳,也主要在于交易不活跃,绝大部分市场几乎没有交易。在国内同类市场中,上海股交中心交易活跃度较高。张云峰表示,上海股交中心的经验是,依靠团队的优势吸引投资者,让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