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政策
经济下行背景下“稳”的重要性逐步提升,增长动逐步能由出口切换至内需。从总量政策基调来看,随着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发展面临新的下行压力,7月以来总量政策边际趋松,近日高层多次发声释放稳增长信号。12月6日,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会议提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强化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着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同日,政治局会议重申经济工作要做到“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对于宏观政策要做到“稳健有效”。从经济增长的动能来看,扩大内需将成为政策主线之一。
此次政治局会议强调,“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微观政策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受益于产业链完整及疫情防控有效,近两年我国出口所占世界市场份额逐步提升,外需成为拉动我国经济修复的主要引擎。
随着海外生产修复,我国出口景气度正逐步筑顶,明年经济增长动能或将切换至内需。
货币政策宽松信号进一步释放,恒大事件发酵背景下,高层多次发声,地产政策出现边际转松迹象。总量政策来看,央行将于12月15日实施年内第二次全面降准,货币政策边际转松信号进一步释放。
随着货币政策进入窗口期,若高通胀约束缓解及工业企业利润转负,明年一季度降息或可期待。结构性政策来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持续发力,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恒大债务危机事件进一步发酵,一行两会发声维护房地产健康稳定发展,再次强调恒大问题属“个案”,其影响可控,凸显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12月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明确了“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的调控基调。“支持”合理住房需求,传达出稳楼市的积极信号,后续针对刚需和改善型的购房需求,支持的配套政策值得期待。此外,预计“良性循环”将与此前多次提及的“平稳健康发展”成为未来地产政策的主要方向。
海外之声
美联储主要官员对12月加速Taper已基本达成共识,在放弃“暂时性”通胀的表述后,明年是否开启加息也逐步在公开场合讨论,部分联储官员表示在3月结束Taper后,明年下半年1-2次加息是合意的。在经济与就业方面,联储官员基本延续之前的判断,明年年中实现就业最大化可期。美联储Taper的节奏和加息周期开启的时间是近期全球资本市场的核心关注,从缄默期前美联储主要官员的表态来看,12月的FOMC会议官宣加速Taper已经基本成为共识,预计从2022年1月份开始,美联储Taper速度将为每月300亿美元,从而在明年3月实现Taper的结束。此外,在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放弃“暂时性”通胀的表述后,市场对明年开启加息周期的预期愈发强烈,多数美联储官员也表示即使2022年下半年通胀会回落,但仍会高于2%的合意区间,进行1-2次加息是合意的。在经济与就业方面,美联储官员与之前的表态差距不大,对Omicron新变异病毒的担忧有限,经济仍朝着好的方向复苏,明年年中实现就业最大化可期。
欧洲央行方面,当前仍坚持零利率和宽松的货币政策,预计2022年3月才会结束PEPP。
海外主流机构对明年全球经济增长基本保持乐观判断,对通胀见顶也有较强预期,在此背景下美联储提前完成Taper和在明年上半年开启加息已逐步成为市场共识。经济方面,在疫苗已基本完成覆盖、特效药诞生的背景下,海外主流机构普遍认为奥密克戎等“偶发性挫折”并不会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疫情正常化仍将继续推进。
通胀方面,海外主流机构认为全球通胀将在2022年上半年见顶、而后开始逐步温和下滑,最后向2%的通胀中枢靠拢,但在2022年毫无疑问会超过通胀中枢水平。政策方面,海外机构对于加快Taper步伐的意见较为统一,在12月的FOMC会议上大概率会宣布,明年3月完成Taper是符合预期的。此外,多数海外机构对于明年开启加息已有较强预期,但对于加息时点存在分歧,高盛认为美联储将于2022年6月、9月和12月分别加息,仅瑞银仍坚持美联储将于2023年加息。
在全球大类资产配置方面,海外主流机构普遍主张高配股票,同时看好大宗商品,对于债券较为谨慎。股市方面,海外机构认为全球股票市场仍有上行空间,但增速放缓和退出刺激措施可能会给股市估值带来压力,但看好中国股市,摩根大通预计沪深300指数明年有超过20%的上涨空间。债市方面,通胀上升和政策正常化的预期意味着发达市场的国债利率可能会在未来几年上升。商品方面,海外机构对于2022年通胀支撑大宗商品价格的意见较为统一。考虑到欧佩克+难以满足持续增加的生产配额和原油需求逐渐复苏,海外机构认为油价仍有上行潜力,能源商品的表现会优于工业金属和农产品。
风险提示:国内疫情反复、政策不及预期、外部市场政策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