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资本市场跃升世界第二大市场,外资机构也加码布局中国证券业。
2018年以来,多家外资机构向证监会提交设立外资券商或控股合资券商的申请。今年,有的外资机构在合资券商持股比例、更名等问题上迈出了一大步,部分新获批的外资券商则正式开业。
拿下控股权只是开端,外资“鲶鱼”将如何参与中国市场、能否改变中国证券业竞争格局等,也成为了业内长期关注的话题。
目前,外资券商发展仍处起步阶段。多家机构有条不紊申请业务资质,但短期内拿下全牌照并非易事。另外,多数外资券商客户基础普遍薄弱,因此营业网点布局谨慎,未敢跑马圈地全面铺开。从长远来看,业内预计外资券商将在财富管理业务、投行业务、衍生品业务重点布局,发挥“鲶鱼效应”。
牌照限制影响业务发展
年内,多家外资券商在经营方面获得新进展。星展证券与大和证券在今年年中陆续开业,另有外资机构在合资券商的持股比例上实现突破。
据了解,瑞信通过增资后成为合资券商的控股股东,今年6月该合资券商更名为瑞信证券。摩根士丹利通过持续的股权受让后成为合资券商的控股股东,7月该合资券商更名为摩根士丹利证券(中国)有限公司。10月,高盛则获批持有高盛高华证券所有股权,拟将高盛高华证券更名为高盛(中国)证券有限公司。
从业务牌照来看,外资券商的业务范围在扩大,不同于此前合资券商仅可获得投行单一牌照,目前新设的多家外资券商已有3~4张业务牌照。
具体来看,摩根大通证券(中国)与星展证券均获批4块主要业务牌照,包括证券经纪、证券承销与保荐、证券投资咨询、证券自营业务牌照。大和证券(中国)获得证券经纪、证券承销与保荐、证券自营三大业务牌照。
不过,3~4张业务牌照不足以支撑业务全面发展,多家外资券商正在加速申请更多业务资质,并在今年取得阶段性成果。
今年7月,北京证监局核准高盛高华证券增加证券经纪、证券投资咨询、证券自营、代销金融产品业务。野村东方国际证券在2019年获批时已有4张牌照,今年8月则拿下代销金融产品牌照。同月,瑞信证券获批增加证券经纪、证券投资咨询、证券自营业务,公司还在申请基金销售业务资质,以期为经纪业务客户提供更全面的产品和服务。
在业内人士看来,外资券商在中国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现阶段本土证券业的竞争格局不会有太大变化。深圳一家中型券商的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分析,“短期来看,外资券商拿全牌照还没那么快。”他以创新业务为例,外资券商在衍生品业务上有较大优势,但由于开展创新业务的条件依赖券商分类评级结果,因此外资券商在发展初期仍然受到牌照限制的掣肘。
根据今年证券公司分类评级结果,瑞银证券、摩根大通(中国)、摩根士丹利华鑫、高盛高华、野村东方分别被评为A、B、BBB、BBB、B。
华东一名券商人士对本土券商发展抱有信心,“目前证券行业头部效应加剧,本土大型券商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外资券商虽然有股东优势,但很难颠覆本土格局。”不过,他预计外资券商会在部分细分业务上有突出表现。
谨慎规划营业网点
外资机构具有全球资产配置能力,能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包括家族财富规划等。外资券商在中国落地后,财富管理表现被寄予厚望。尽管国内财富管理市场蓬勃发展,但外资券商仍面临一些劣势,比如客户基础薄弱。从营业网点布局来看,外资券商在网点设置上较为谨慎。
根据证券时报记者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截至目前,瑞银证券网点数量相对较多,共有3家分公司及4家营业部;摩根士丹利证券(中国)有1家分公司;瑞信证券有2家分公司;新设的摩根大通证券(中国)和大和证券目前都仅有1家营业部。
野村东方国际证券深圳分公司今年7月开业,是其继上海、北京后的第三个网点,公司财富管理部执行总经理孙雷曾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的目标客户是高净值人群以及机构客户,所以会在发达城市设立网点,后续可能会在杭州、无锡,广州、成都等地区逐步布点。”
中泰证券非银团队称,外资券商的交易、账户服务能力强,但渠道布局、客户基础薄弱。而网点渠道搭建成本高投入大,外资券商不具备成本优势,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营业部网点的铺开需要成本投入,审批、筹备、开业周期也会较长,外资更有可能定位于富裕零售客户和高净值客户,在主要大城市开设精品网点与财富管理中心,而不会做渠道的全面铺开和下沉,避免与本土券商正面竞争。
前述深圳券商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分析,外资券商的经纪业务打法与本土券商不一样,所以在网点规划上有差异。“目前佣金持续下行,如果外资券商也加入打价格战,除非本身掌握大规模的炒股客户群体,否则意义不大。外资券商主要面向中高端人群提供综合财富管理服务,收费模式与本土券商收取佣金费的模式不同。”
经过多年积累,部分外资券商在经纪业务上已取得一定成绩。证券时报记者从券商人士处获悉,证券业协会上半年发布的《证券公司2021年上半年经营业绩排名情况》显示,瑞银证券上半年证券经纪业务净收入为2.79亿元,行业排名第50名;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