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路蓝缕,华章已现。
应时而生,从无到有,上海票据交易所(下称票交所)已走过披荆斩棘创业的五载。12月8日,是这个中国金融要素市场重要基础设施成立五周年的大日子。
5年前,票据市场乱象丛生,掮客居间浑水摸鱼,时有金额巨大的案件发生,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问题突出。票据市场防风险已刻不容缓!
5年来,票交所组队伍、建平台、设制度、拓业务,票据市场逐步风清气朗,票据流转效率明显提升。一个制度统一、规则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的票据市场已屹立于黄浦江畔。
数据是历史的生动注脚。随着市场风险的不断出清,2017年至2020年,票据市场业务总量逐年增长,年均增长15.4%。2020年,票据市场业务总量超过148万亿元,全年票据市场交易量64.09万亿元,较2017年增长22.83%。
站在新的历史时点,上海票据交易所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汉光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对票交所的未来充满期许。他透露,下一阶段,票交所将立足新发展阶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稳步推动票据市场更高质量发展。
重塑票据市场:
应风险而生为规范而立
上海证券报:票交所的设立,是票据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2016年,票交所背负改革票据市场的历史使命上线。票交所成立以后,推出了哪些举措来解决票据市场的历史遗留问题?
宋汉光:上海票据交易所是应风险而生,为安全和规范而立。
2015年乃至之前的一段时期,票据市场乱象频发,票据掮客浑水摸鱼,一些金融机构也趁机绕规模、赚利差,甚至出现了数起巨额票据犯罪案件,反映出票据市场长期以来市场分割、不规范、不透明,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大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一是票据交易长期以纸质票据和线下交易为主,电子化水平低,信息不对称严重,操作风险较大。二是票据交易制度建设滞后于市场发展实际,票据交易行为不规范。三是票据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缺乏统一的组织管理。四是部分金融机构内控制度存在缺陷,利用票据业务灵活、场外交易信息不透明等特点规避监管,由于票据交易的链条较长、交易结构复杂,致使关联性风险不断累积。
按照国务院决策部署,人民银行加强票据市场顶层设计,推动建设全国统一的票据交易平台,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强化市场风险防控,完善票据市场制度。
2016年12月8日,上海票据交易所正式开业运营,标志着全国统一的票据交易平台正式建立,也是全国统一、信息透明、以电子化方式进行业务处理的现代票据市场框架初步建立。
作为票据市场基础设施,票交所是人民银行指定的提供票据交易、登记托管、清算结算和信息服务的机构,同时承担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再贴现操作等政策职能。根据票据市场发展的需要,票交所确立了规范化的业务模式,并在体制机制建设上开展了不少创新,有效解决了票据市场历史遗留问题。
总体来看,票交所通过制度统一、规则统一、标准统一和平台统一,消除了信息壁垒和地域限制,有效提升了市场信息和业务行为的透明度,提高了票据流转效率,同时有效抑制票据业务中的不规范行为,有助于风险防控。
从具体的规范化业务模式来看,一是实现纸票电子化,降低操作风险。票交所推动纸票电子化,在纸票贴现环节截留纸质凭证,将载体、格式不统一的纸质票据,转化为系统中标准化的记账式票据,后续票据交易、结算、到期托收均以电子信息形式处理。这些举措促进了票据业务的电子化,有效降低了市场风险,提升了市场效率。
二是实现票款对付(DVP)结算,降低结算风险。过去票据交易的交票和付款可能发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结算风险较大。票交所通过统一电子平台实现直通式处理和DVP结算,消除了结算环节时间和空间的不对称性,提高了结算效率,降低了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
三是建立票据交易业务规则体系,切实防控风险。票交所发布了一系列业务操作规范,明确了票据市场参与者的准入、信息登记、报价交易、登记托管、清算结算等行为的相关要求,建立了票据市场监测指标体系和管理框架。
上海证券报:票交所成立5年来,在系统平台、风险防控机制等领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建设与完善,对票据市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宋汉光:5年来,在人民银行指导下,我们通过加强系统平台建设、完善风险防控机制,推动票据市场完成了从区域分割、信息不透明、以纸质票据和线下操作为主的传统市场向全国统一、安全高效、电子化的现代化市场转型,票据市场生态环境得以重塑,票据市场深化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系统建设方面,我们不断结合市场需求,持续完善系统功能,积极推广系统直连,推出点击成交和匿名点击等交易方式,开发再贴现、托管账务和计费等多个子系统,基本建成全国统一、安全高效的电子化票据交易平台。
2017年10月,根据人民银行决策部署,电子商业汇票系统(ECDS)运营相关的权利义务由清算总中心转移至上海票据交易所,为纸质票据与电子票据融合奠定了基础。2018年10月,纸电票据交易融合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