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等国家战略建设中,金融要素市场如何精准发力、助力高质量发展?即日起,本报推出“对话:做多中国经济的金融力量——来自金融要素市场一线的报告”系列报道。我们采访了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北京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上海黄金交易所、上海保险交易所、上海环境交易所等18家金融要素市场的相关负责人,就服务实体经济、构建新发展格局等方面进行面对面交流,展示来自资本市场参与各方对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今年前三季度,银行间市场成交量超1200万亿元,在上海金融要素市场中的份额将近70%,日均成交规模6.7万亿元——这份分量十足的数据,让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之于上海金融要素市场建设的重要性无需赘言。
1994年,在一场影响深远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中,外汇交易中心应运而生。二十多年来,中国金融市场重磅章节连连书就:银行间市场从无到有,债券市场开放渐进深化,人民币国际化之路不断延伸,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进程提速……这其中,无数精彩注脚由外汇交易中心写下。
立足上海、辐射全球,是外汇交易中心的鲜明定位。随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浦东新区改革开放在新的起点上再出发,外汇交易中心作为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门户和枢纽,也将与这片土地同频共振,助推新一轮开放成果落地生根。
“我们将创新更多服务国家战略、面向国际市场的人民币金融产品,为上海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中心和风险管理中心建设夯实产品基础。同时,持续提升我国银行间市场双向开放水平,助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强化。”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总裁张漪近日接受上海证券报专访时表示。
银行间市场新起步:
待谱辉煌新篇章
上海证券报:自1994年成立以来,外汇交易中心不断向“全球人民币及相关产品交易主平台和定价中心”的战略目标迈进。请介绍一下,外汇交易中心所取得的建设成果,未来的发展重心,以及将如何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张漪:二十多年来,外汇交易中心持续推进全球人民币及相关产品交易主平台和定价中心建设,推动银行间市场逐步发展成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体经济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金融体系完善和功能发挥、货币政策高效操作和有效传导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浦东新区改革开放等作出了积极贡献。
市场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银行间市场已形成包括外汇、货币、债券等现货产品以及汇率、利率、信用等衍生产品在内的较为完整的金融产品序列,交易机制丰富,参与主体多元,市场规模稳步增长。2021年前三季度,银行间市场成交量超1200万亿元,在上海金融要素市场中的份额近70%,日均成交规模6.7万亿元。9月末,本币市场交易账户超4万个(其中法人机构超4000家),外汇市场会员750余家。9月末,我国债券市场托管规模128万亿元,为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其中银行间市场托管规模占比超80%。
市场开放成效显著。目前境外投资者可通过直接投资渠道和债券通“北向通”渠道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相关机制不断优化;债券通“南向通”平稳起步,境内投资者投资全球债券市场的渠道进一步拓宽。2021年9月末,银行间债券市场境外机构主体近1000家,外汇市场境外会员170余家,全球排名前100位的资产管理公司中已有70余家进入市场;境外投资者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3.84万亿元,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托管规模的比重达3.5%。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经济社会已经步入新发展阶段,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浦东新区改革开放在新的起点上再出发,银行间市场也将书写崭新篇章。外汇交易中心将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深化金融改革与开放创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领域积极作为,高质量推进全球人民币及相关产品交易主平台和定价中心建设,推动银行间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强化和国际化水平提升,努力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金融体系高水平改革开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迈向更高水平、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作出更大贡献。
一是持续加强市场产品创新。积极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对接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等的投融资需求,进一步丰富产品供给,在绿色金融、碳金融、ESG相关产品、指数类产品、外汇相关产品等方面探索突破,稳步推进人民币外汇期货试点,创新更多服务国家战略、面向国际市场的人民币金融产品,为上海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中心和风险管理中心建设夯实产品基础。
二是持续推进市场双向开放。继续丰富、畅通对外开放渠道,提升境外投资者参与便利度,推动境外投资者更大力度、更宽领域投资银行间市场;逐步优化债券通“南向通”相关机制安排,推动其成为境内机构投资全球债券市场的主渠道,持续提升我国银行间市场的双向开放水平,助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强化。
三是持续完善基准指标体系。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