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达,治理规范,人才济济……国际大都市上海的活力与魅力,全球有目共睹。其“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也熏陶着此间各类上市公司之品格。
治大国如烹小鲜。从城市治理,到公司治理,其间有无相通之道?2020年10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推动提高上海上市公司质量的若干措施》(下称《若干措施》),开门见山就强调了治理之要义。近1年来,循着政策指引,一批上海上市公司结合中国国情、上海市情,联系自身实际,积极探索更科学的公司治理制度,通过“事上磨练”,通过更新制度,为企业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它们有的按图索骥,在相关部门指导之下,围绕完善内控体系、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迈步探索;有的不落俗套,通过创新管理方式,促使自身积极奔跑于阳光中……这些各具特色的上海样本,俨然成了上市公司扬帆高质量发展主航道的航标。
监管指引探索建立内控制度新模式
要唤起治理者主动的自我约束,制度创新是关键。
今年以来,多家上海上市公司率先尝鲜的一种内控制度新模式,打开了通往规范发展之路的新思路。
青浦区高泾路,是上海北斗产业基地的所在位置,从事北斗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产业的创业板公司华测导航就坐落于此。自今年5月以来,一项正在探索之中的新制度,悄然在此“生根发芽”,并逐步渗透至公司经营管理各个单元。
“自公司设立内控合规机构之后,我们进一步理顺了治理结构,实现了风险的有效控制,有助于公司持续、健康发展。”华测导航董事长赵延平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5月28日,在上海证监局的指导下,华测导航将内控合规职能落实到内审部门,设置内控合规专员岗位,并将相关要求落实在《公司章程》中。
记者了解到,自今年5月起,为了积极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和《若干措施》的实施,上海证监局在辖区11家上市公司试点通过修改公司章程设立内控合规机构,作为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重要举措。华测导航正是此项工作的首批上市公司之一。
“整体来说,目前此项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对于这个新机构所带来的变化,华测导航上下感知明显。赵延平清楚记得,有一次,在对子公司进行审计时,工作人员发现总部的供应链ERP管理系统未得到有效运用。为此,上市公司及时派驻人员,赴子公司对相关人员展开培训。
“相关子公司自改善了管理系统使用后,有效提高了BOM准确率、原材料采购齐套率等指标,供应链交付质量得到明显提升。”赵延平进一步介绍,为了实现体系、流程和实际运作相融合,公司按照监管部门要求,将内部控制嵌入各个业务流程。通过定期自查,能够从体系、流程及日常运营中及时发现问题。
在赵延平看来,内控制度的完善是一项长期工作,有待坚持和改进。“公司治理水平是上市公司质量的内在基础,只有扎稳马步,才能实现各项业务的高质量发展。”
从事轨道交通投资运营的申通地铁,同样是首批试点上市公司。有别于华测导航,申通地铁把内控合规机构纳入董事会层面。2021年5月,申通地铁设立董事会内控合规与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公司的重要营运行为、下属公司管控、财务信息披露和法律法规遵守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同时,由公司现有的风控与审计部,作为该委员会的常设设立机构,协助委员会完成相关工作。
为了尽快从规章制度上形成约束力,明确内控合规机构的法律地位,申通地铁增加了修改公司章程的临时议案,并在今年5月召开的2020年年度股东大会上进行审议。随着此议案顺利通过,也意味着申通地铁的内控合规机构正式上岗。
“上市公司要结合业务流程实际,建立健全全流程的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完善不相容的岗位制约机制,增强操作流程管理。”上海证监局相关人员表示,要督促辖区上市公司提高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有效性,避免内控和业务脱节、浮于表面或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的情形。
作为推出这项制度的监管部门,上海证监局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关注公司内控合规机构的实际运作情况,督促公司不断细化、优化制度方案,积极发挥公司内生约束机制效用,及时总结、推广成熟经验,一司一策鼓励辖区上市公司完善内控合规体系,为有效防范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夯实基础。
体制革新充分激发国企发展活力
上海还是国资重镇,此间国企上市公司积极实行与时俱进的改革,公司治理水平焕然一新,成为资本市场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2016年9月,东航物流被选为央企混改首批试点,经过近5年历练,今年6月终于登陆上交所。在东航物流董事、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李九鹏看来,东航物流之所以能从“十年九亏”的民航货运企业,涅槃为航空物流第一股,混改是关键之举。
“打破陈规,释放发展空间,激发创新意识,是改革给东航物流的最大赋能。”在李九鹏看来,混改让东航物流建立了市场化的薪酬管理体系、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按照市场化原则,全员重新签订完全市场化劳动合同。
比如,为了打破大锅饭,调动员工积极性,一方面在中高层管理人员中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