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保费、低门槛、高保额……继百万医疗险后,惠民保(全称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成为近两年席卷全国的现象级保险。近日,多地陆续发布新版惠民保并启动新一轮参保工作,保障内容普遍较去年加量不加价,再度引发热议。
业界人士估算,未来1至2年内,惠民保将迅速覆盖全国各主要城市。到2025年,惠民保有望覆盖4亿人,潜在增量规模100至200亿元。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大多数城市定制型医疗保险项目还未经历完整的保险期间,发展可持续性问题受到关注。
新版惠民保加量不加价
李华(化名)曾患有甲状腺结节,以往在网上投保频频遇阻的她,仅花了100多元就顺利在线投保了当地惠民保;根据沪惠保公布的参保数据,百岁以上老人超过150位……高龄老人、带病体——不少以往商保投保难的人群,通过惠民保找到了“防护伞”。
近年来,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指导、保险机构商业运作、与基本医保衔接的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在各地迅速发展,由于低门槛、普惠等特性,多地称之为惠民保。
已经落地的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项目中,主要有三种模式,分别是政府指导、政府支持以及商业运作型。纯商业运作型产品的限制一般较多。目前,由政府部门指导的惠民保项目渐成市场主流,城市覆盖率较高。
与传统商业保险不同的是,惠民保相当于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保险,但是以商业化、市场化方式来运作。惠民保在各地项目名称也不完全相同,例如上海叫“沪惠保”,绍兴叫“越惠保”,嘉兴叫“大病无忧”。
2020年以来,惠民保进入快速发展期。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0月上旬,全国24个省、213个地市推出了城市定制商业保险,总参保人数超过7000万。
近日多地推出惠民保2022年版本,相比2021年版本,基本都是加量不加价,即保费不变,但保障内容增加。
例如,2021版“北京京惠保”依然是每人每年79元,但特药目录由17种增加到60种,健康管理服务项目由原来的18种扩充至24种。
2022版“桂林惠民保”保费仍是每人68元,但在2021年方案基础上增加了住院治疗发生医保目录外个人自费费用补偿责任,年保额由200万元提升至300万元,剔除了使用量相对较少的药品,纳入了使用更广泛的药品。
2022年版“越惠保”缴费标准仍为每人每年100元,最高保额仍为150万元,投保继续坚持零门槛,不设年龄、既往病史、健康状况、疾病风险和职业类型等前置条件。保障方面,医院内发生的合理自费费用,年免赔额(起付线)从1万元降到4000元,高额外购药品从20种增加到37种,涵盖了治疗肿瘤、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用药。
打破商保“不可保”边界
记者在多地调研了解到,惠民保之所以短期内成为现象级保险,有多方面原因。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费用总支出逐年上升,但商保支出在总支出的占比较小,发挥作用不足。国家卫健委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卫生总费用预计达7.23万亿元,除去政府和医保支付外,个人卫生支出为2万亿元,占比27.7%,国民医疗费用个人自费负担仍然较重,这为商业医疗险爆发式增长奠定了基础。
2020年以来,从中央顶层设计到各地具体办法,都将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作为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抓手。惠民保的出现正顺应了这一趋势。
惠民保有效衔接当地基本医疗保险,聚焦居民的重特大疾病保障,可有效保障医保目录内医保赔付不足部分,有利于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缓解老百姓医疗负担,具有较好的民众和市场基础。
在产品形态和运营模式上,与传统商业保险、大病保险都有所区别,惠民保紧密衔接当地医保情况(资金、赔付、病史等情况),价格较低,目前大多数城市的惠民保项目年缴保费在100元左右,最高保额普遍超过100万元,切中老百姓心理预期,民众投保积极性高。
在低保费、高保额的基础上,惠民保还有“低准入门槛、理赔便捷、城市定制”等创新特色。
例如,保障人群方面,惠民保尤其对几类人群具有极大吸引力:
一类是超过65岁的老年人群。随着老龄化速度加快,民众对于医疗支出保障有刚性需求,但老年人可选择的商业医疗险有限,且价格一般较高。
另一类是带病体。得过重大疾病的人群往往被拦在商业健康保险门外,这部分人群对于持续医疗保障有很强的需求。虽然目前不是所有城市惠民保都放开了带病体投保,但已经有不少区域在这方面展开探索,例如北京、上海、浙江等地。
张丽(化名)的父亲70多岁,今年1月因为肺部结节住院,由于既往症和年龄原因无法购买商业保险,通过惠民保,张丽的父亲最终获得了7000多元的赔偿。在她的宣传下,同事们都买了惠民保。
“惠民保不是纯粹的商业保险,更要体现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一位地方医保局官员说,参与承保的保险公司也要认同这个理念,因此项目招标时,保险公司的服务能力、经营信誉都是重点考量指标。
支付和服务方面,不少地方已经形成了一站式结算,即民众在医院就医完成后直接医保和商保统一结算,避免了传统理赔的复杂手续和流程,大大提升了理赔体验。
中再寿险近日发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