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01012.SH,下称“隆基股份”)宣布新签70亿硅片销售订单,行业产能过剩担忧再起。
公开资料显示,隆基股份成立于2000年,是推动单晶技术变革的领头军。通过长年技术钻研,公司成长为单晶硅龙头,在行业拥有定价话语权。2015年前后,公司建立起了光伏产业链自上而下一体化,业务布局从硅片、电池组件再到电站建设。
但进入2021年,形势不容乐观,原材料涨价预期下,隆基股份遭受前所未有的成本压力,竞争对手的扩产又使得行业内卷日渐加剧。
但业内也有一种预计,短期波动不改长期发展逻辑。光伏行业经过欧美双反、扩大内需、补贴退坡等政策的影响,迎来了全球碳中和发展的黄金周期,未来隆基股份仍有望借力全球碳中和东风,享受行业增长红利。
原材料涨价致成本升高
今年以来,有机硅价格不断攀升。今年9月,有机硅DMC国内市场报价约3.77万元/吨,年内涨幅超70%,创下2011年9月以来的新高。最近有机硅价格有所回调,11月23日的市场报价为3.12万元/吨。
相对应的,隆基股份股价自今年年中开始开启横盘震荡模式,直到10月中旬,行业迎来政策利好。截至11月25日,该股报收90.77元/股,今年以来股价累计上涨38%,市值4757亿元,滚动市盈率48.8倍。
成本的压力体现在业绩上,今年前三季度,隆基股份营收562.06亿元,同比增长66.13%;归母净利润达75.56亿元,同比增长18.87%。而在去年同期,公司的净利润增速高达82.44%。
除净利润增速放缓之外,公司盈利及投资回报指标均有所下滑。
其中,毛利率同比下降6.54个百分点至21.3%,净资产收益率(加权)同比下滑2.6个百分点至18.2%,每股收益为1.41元/股,去年同期为1.7元/股。
隆基股份表示:“受光伏产业链制造环节发展不均衡的影响,部分原材料出现阶段性紧缺,再叠加铝、铜等大宗商品涨价及运费上涨等多重因素,在短时间内对下游装机规模需求的释放形成一定压力。”
市场份额遭同行侵蚀
隆基股份早已意识到原材料上涨的后果。为了对抗硅料涨价,管理层于年初调低开工率。今年一季度,公司开工率为80%,二季度直接下降至70%。
公司此举是欲以自身市场地位倒逼硅料降价。作为国内单晶硅龙头,隆基股份在行业内有绝对的话语权,2021年上半年,隆基股份市占率达39%,比第二名的中环股份高出14个百分点。
从终端需求来看,硅料产能并非严重紧缺。隆基股份总裁李振国对此写下注脚:“凡是人能造出来的,短缺是阶段性的,过剩才是常态。”
数据显示,2022年硅料总产量将不超过80万吨,按照固定比例折算,这些硅料可以用来生产接近240GW的硅片。然而截至2021年年末,行业前十的硅片厂商产能规模就将达到350GW。
中游硅片厂商为了应对风险、抢占市场份额,纷纷扩产囤货。由于硅料的生产周期长达18个月,是硅片生产周期的3倍,导致硅料市场呈现供不应求的状态,价格飞涨。
隆基股份成本压力沉重,暂时没有有效的办法将涨价传导至更下游,只能自己消化这部分成本,公司遂调低开工率。与此同时,竞争对手却纷纷加码欲侵蚀市场份额。
先有中环股份宣布120亿元投资建设单晶硅片,后有晶澳科技50亿元新项目开工,机数控、京运通、广东高景、双良节能等“新手”也在加入。
受此影响,部分研究机构下调了隆基股份的盈利预测。
国金证券表示,因三季度以来硅料、玻璃、胶膜等主要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持续推升组件成本,而短期内组件ASP的上调较难完全覆盖成本增幅,对公司四季度盈利预测做出调整,更新公司2021-2023年净利润预测至111亿(下调8%)、162亿、206亿元。
减持计划引来不同看法
11月1日,公司公布了一则减持消息,董事白忠学计划以集中竞价方式减持不超过2.8万股,约占公司总股本的0.0005%。
减持计划引来市场对公司未来的讨论,看空者认为,单晶硅赛道变得拥挤,竞争对手纷纷扩产,隆基股份难以继续拓宽市场份额。
而在看好者看来,在体量和规模上,隆基股份仍然是行业领头羊,未来前景可期,从扩产节奏及频繁签订的采购订单中可见一斑。
11月23日,隆基股份发布签订重大销售合同公告,公司与一道新能源签订了硅片销售框架合同,预计在2022-2023年间约定出货量11.58亿片,总金额约为70.41亿元,占隆基股份2020年度营业收入约12.9%。
隆基股份表示,本长单销售框架合同有利于保障公司单晶硅片的稳定销售,将对公司未来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对公司当期业绩无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为保障上游硅料及光伏玻璃供应,隆基股份已签订约137亿元硅料、约168亿元光伏玻璃采购合同,锁定了近17万吨多晶硅料。
根据公司长远规划,隆基股份单晶硅片市占率目标为45%-50%,单晶组件市占率目标为30%。预计到2021年底,公司硅片产能将达105GW,电池产能将达38GW,组件产能将达65GW。
新业务方面,隆基股份在新型电池技术上已有深入研究和技术储备,近日其发布HJT(异质结电池)最新转换效率,高达26.3%,一周内两次刷新世